2008年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2009/3/27 19:03:20

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的“中国艺术人类学论坛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近日在京召开,来自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日本爱知大学、早稻田大学,韩国首尔大学、岭南大学等各国的学者及中国37个大学及研究机构的艺术人类学学界的近80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名誉会长,国家文化部副部长王文章(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在开幕式中指出:当代社会发展越来越依靠高新技术和经济一体化,这种模式已经深度改变了世界各国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方式方法,也由此造成许多传统文化正在快速地消失,直接威胁到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优秀的传统技艺不仅体现了人类高超的身体机能和创造成果的精粹性、丰富性,还关联着情感、习俗、个性和精神思想。该如何让这些传统技艺在艺术实践中继续发挥应有的价值?该如何认识和处理好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平衡关系?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有不尽相同的做法。此次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在北京成功地搭建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以加强各国学者之间的交流。
会议采取大会发言和小组讨论的形式,就传统技艺的本土的现代化,传承人知识谱系构成,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对传统技艺的影响以及传统技艺的变迁与观念的多样化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
一、传统技艺的生存之道:本土性的现代化>
研讨会集中讨论的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手工及身体技艺的本土现代化的问题。这个问题由学会会长方李莉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在主题发言中提出,她的发言题目为《本土性的现代化如何实践——以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的传承为例》。她从景德镇陶瓷手工艺的传承及演变出发,引申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即手工技艺的文化转型,既是后工业社会的一种特征,同时也是本土性现代化的一种实践。围绕这个观点,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周星副会长(日本爱知大学)谈到,这个观点使他受到很大的启发。工艺作为一种生活艺术,在新的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传统技艺并没有走向穷途末路,而是在实现了本土性的现代化转型后,就会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工艺艺术的劣等感实际上是人们认为建构的。而艺术人类学正是要打破这种劣等感。通过本土性现代化实践的方式,来重新建构一种有意义的文化生活,这也是费孝通先生和方李莉会长谈到的如何在富裕后构建一种精神化、艺术化的生活。在这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的传统工艺也很难再使用“传统”一词了。传统的现代化成为一个很好的文化转型方式。
 厉震林教授(上海戏剧学院)提交了《论戏曲表演技艺与中国当代影视表演创作及其实践》的论文,从传统身体技艺角度谈到中国戏曲表演技艺在当今影像时代中如何得以继承发展,探讨了中国戏曲艺术的传统和深厚的历史积淀在当代社会中影视表演中的运用不足的问题。历教授对于戏曲表演技艺在新的表现形式中得以延续发展方面的论述是非常具有现实性的,给我们提供了一个传统身体技艺本土性现代化转型过程中的个案。竹木干夫馆长(日本早稻田大学演剧博物馆),围绕日本传统戏剧的演变和现代日本戏剧,主要探讨了传统戏剧中的能乐是如何在现代发展中演变的,较之中国,日本对传统艺术的保护方面相对要早,日本的很多经验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张荣华先生(原费孝通秘书)在发言中提到费孝通老先生的一句话:“传统加科技,能更上一层楼。”这是老先生在江西考察时写下的一句话,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只有现代化,而没有传统文化,现代化也会站不 住;而无论是传统的手工艺还是身体技艺,若不能跟得上时代,不能进行现代化,必然成为死的“遗产”,被时间所淘汰。所以,传统的现代化转型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