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林: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分组学术总结
2017/10/26 17:06:21

李祥林:2017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分组学术总结
本组为“造型艺术研究”,提交会议的文章有52篇,现场发言者者22位。纵观本组代表的文章及发言,涉及的艺术种类有剪纸、刺绣、蜡染、木雕、岩画、陶艺、服饰以及其他手工技艺、民俗艺术等,讨论的话题范围包括技艺传承、艺人身份、美术考古、信仰民俗、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工艺振兴、公共艺术实践、艺术市场运作、文化产业发展、跨境族群文化、境外艺术信息,等等。三场五个时段的分组讨论,新、老代表汇聚一堂,发言、提问、交流、评议,互动热烈,有思想的碰撞,有观点的闪光,整个会场学风端正,气氛和谐,体现了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的一贯风格。下面,撷取要点,分三方面述之:
(一)立足当下,关注现实。艺术人类学的研究对象,除了偏向过去的“文化遗留物”,还有今天不断出现的“当代新事项”。正是在对后者的热情关注中,艺术人类学的学科性质和人文关怀体现出不可忽视的当代色彩。既要研究既往更要面向现实,这是本学会和本学科再三强调的。对此,代表们以各自研究成果给与了积极呼应。有代表追踪当今陶艺界的“代笔”现象的就体现出对工艺领域新事项的敏感把握,其呼吁对之应做冷静学术分析而不能是简单道德批判,这种姿态值得提倡;有代表针对宜兴紫砂行业审视“宜漂人”的现实存在以及对该行业的影响,也是对具有当下感的话题的及时抓取。有代表从民俗学史角度梳理“新年画”以及“新年画”中少数民族题材年画,指出对之的研究有待展开和深化,是对本学科研究者的有益提醒。振兴工艺和保护非遗均是当前中国政府倡导的话题,无论工艺振兴还是非遗保护,其中关键在于对“人”也就是“手艺人”的重视。有代表结合田野经历,介绍金工艺行业老手艺人的生存现状并呼吁抓紧为之做抢救性口述记录,言之有情;有代表结合布依族蜡染,分析了文化生态内化为个体经验后融入手艺人的身份建构从而影响手工艺生产,指出手工艺生态保护应以手艺人的文化实践为评判依据,言之在理;还有代表对鹤庆工匠群体角色转变等问题进行了考察,等等。此外,本组讨论还涉及公共艺术,发言代表呼吁当代公共艺术制作要更加重视公众意愿及其心理诉求,同时协调好公众与决策者、艺术家个人的三方关系。这些讨论,都是立足当代对“人”的话题的及时关注。
(二)行走田野,呈现个案。艺术民族志是建立在扎实的田野调查基础上的,从细节出发,从个案出发,这是艺术人类学的必然要求。行走田野,触摸个案,总能给研究者带来意外惊喜。有代表通过对豫西南沟剪纸的调查,向我们呈现了一个以黑色剪纸为主、由男人传承技艺的颇有意思也值得人类学“深描”的民艺个案。有代表结合信仰民俗,就木雕中的镇江王形象入手,在反复考察中进行细致描述,并结合民间心理和地方文化进行解读,透视了神像造型中所表现出的宗教化色彩逐渐淡化而人性化色彩逐渐增加的大众情怀。有代表结合地域、族群等对广西师公戏傩面具进行考察,有代表结合布利亚特蒙古族习俗论说其服饰功能,等等,评议者也对如何深化这类个案研究给与了有益指点和建议。图像研究是当今学界热点,如“十”和“卍”乃是人类文化史上古老的符号,见于彩陶也见于岩画还见于众多民艺产品,学界通常将其释读为太阳崇拜象征或生殖崇拜代码。本次会议有代表以境内外天鹅岩画为对象,对之从词法到句法进行图像语言分析,结合地域和族群的相关知识系统和民俗文化,提出此地带上这些符号应是欧亚诸族群中广泛存在的天鹅崇拜的体现。该研究着眼个案,能在他人已有研究之外提出自己的观点,正是得力于田野行走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