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民族志的理论与书写”论坛在山东大学召开
2017/9/25 17:46:34

“艺术民族志的理论与书写”论坛在山东大学召开
(作者:蒙锦贤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2017级硕士研究生)
2017年9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主办的“艺术民族志的理论与书写”论坛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举行。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四川大学、东南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的十几位学者做了精彩演讲。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李松主任,英国杜伦大学莱顿教授在会上做了重要发言,山东大学、韩国首尔国立大学人类学终身教授、山东大学一级教授金光亿也莅临现场,旁听了会议讨论。
会议伊始,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教授张士闪在简短致辞中,对与会嘉宾表示了热烈欢迎,并对论坛的举办背景与主题设定予以了说明。随后,罗伯特•莱顿教授以剪纸和鲁锦的纹样为例,结合自己的田野调查经历,探讨鲁西南传统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比较中国和鲁西南两个艺术传统,阐释了传统艺术在时代变迁中的发展问题。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方李莉研究员从当代艺术人类学兴起的背景、有关艺术的定义、艺术人类学发展的历史分期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特别提出“重塑‘写艺术’的话语目标”,分析了中国艺术人类学所面临的状况、所具有的优势,并提出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艺术人类学应该如何行动的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作了关于“音乐民族志”研究方法的演讲,他认为民族音乐(音乐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是从“简化还原分析”到“转换生成分析”的一系列分析理论及其分析实践中体现出来的,演讲结束后,各位老师对杨民康教授讲话中所提到的“转换生成”、“指向未来”、“超民族志”等观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洛秦教授以上海音乐学院1927年创立的历史书写为案例,提出了对于音乐的历史田野工作及其历史音乐民族志方法的思考,指出音乐的历史是“被发现,被书写,被阐释的”。
23日下午,第二场学术论坛举行。该场论坛由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徐新建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教授担任评议人。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李松主任发表题为《礼俗互动——国家的文化“书写”》的演讲,从艺术记录与文化书写,分类研究和标准化建设,后集成时代“志”的概念、学术视野的发展、技术手段的发展和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资源利用等方面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学科边界具有的模糊性、复杂性和广泛性,在突破学术藩篱和强调学科传统之间形成张力的同时,不能困于形、相、名的区别和比较,而要努力在背后的意义上达成共鸣,以推进学术的发展。在评议和讨论中,学者们对“后集成时代”的概念进行了讨论,并充分肯定了李主任所提出的“共享民族志”理念。
中国传媒大学王杰文教授则紧紧抓住此次会议的主题,提出了田野转写、田野伦理、资料呈现等问题,并对田野的“表演性”及“背后的人”发表了独到的见解。发言结束后,引发了在场各位学者对“表演民族志”、真实性和表演性等问题的激烈争论。在讨论中,莱顿教授发表了“表演”和“文本”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人类学家和研究对象之间可以进行直面交流,而读者与研究对象之间只能通过文本进行猜测,“解读”和“理解”之间存在着距离。张士闪教授则从“民众的世界观及编制逻辑”和“学者与民众的相互证成”等方面进行了阐发。他认为,学术不能走向虚无主义,民族志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