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等人参加“‘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文化与精神论坛”
2016/5/5 10:41:45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方李莉等人参加“‘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文化与精神论坛”
2016年4月24日下午,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研究员,携同本所研究人员李宏复、李修建、王永健来到江苏南通,参加由南通大学主办、南通大学民间音乐研究所承办、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学术支持的“‘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文化与精神论坛”。
在南通大学民间音乐研究所所长詹皖教授的陪同下,方李莉一行首先来到濠河之畔,此处有一浮雕长卷,记载着南通近代人物张謇创办实业的功绩。浮雕的主题“强国梦痕”四字,乃费孝通先生题写。费孝通之父费璞安曾留学日本,攻读教育专业,归国后应张謇之请任教于中国第一个师范学堂——通州民立师范。在南通期间,费母怀了身孕,费父请求张謇赐辈“孝”字(张謇之子名“孝若”),并取南通之“通”,这便是“费孝通”一名的由来。方李莉一行向费老所题“强国梦痕”四字献上鲜花,并合影留念。
接下来的几天,方李莉一行参观了位于海门市常乐镇的张謇纪念馆,张謇创办的大生纺织公司和大生码头旧址,1895艺术空间,张謇晚年所居濠阳小筑,以及南通博物苑、南通大学校史馆等地,对于张謇的生平事业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和认知。
光绪二十年(1894年),42岁的张謇受恩师翁同龢提携,高中状元。甲午海战失败之后,他有感于国势衰微,旋即辞官,于1896年创办大生纱厂,意欲实业救国。20余间里,张謇参与创办的企事业数量高达180余家,囊括工业、垦牧、交通运输、金融商贸、商会民团、文化教育和公益事业,建成了相当完备的经济、文化、交通水利、医疗和慈善体系。张謇提出“父教育,母实业”的理念,倾力发展教育事业,一生创办370余所学校,并为多所学校亲撰校歌。
4月27日,在参观了“张謇校歌、校训书法展”,聆听了南通近代百年校歌的演唱之后,“‘民智兮国牢’——南通近代校歌文化与精神论坛”正式拉开帷幕。
原全国政协常委、原全国工商联常务副主席、张謇嫡孙张绪武,北京东方灵盾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延淮为论坛发来贺信。张謇嫡孙女、98岁高龄的张柔武,张謇曾孙、江苏省人大常委张慎欣,以及来自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多位专家学者出席论坛。南通大学党委书记成长春出席论坛并致辞。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学研究所所长方李莉研究员作了主题发言。
方李莉在发言中提到,对于南通乃至整个中国近代史来说,张謇都是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他虽是状元出身,却没有走传统文人“学而优则仕”的老路,而是选择了实业救国,一生创办数十家工厂和370余所学校,建成了完备的经济、文化、交通水利、医疗和慈善体系。这在中国近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张謇提出“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腐”,费孝通先生亦曾表达过类似的观点,人的生命很是有限,如果能把人的生命放在整个人文世界里,立德立功立言,人便可以不朽。张謇的事业与思想,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这种财富不仅是物质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他当年的强国梦不仅是他那一代人的理想,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理想。所以说张謇不仅是一位实业家,还应该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重要先驱之一。
方李莉指出,古人说“诗言志,歌咏言”,歌曲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是实现文化认同的一种方式。张謇认识到了艺术的力量,他不仅办实业,办教育,还引进了很多艺术,并改良艺术,通过校歌和其他艺术形式来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