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类学邂逅陶瓷史—全球化与新历史观
2014/6/15 11:27:32
当人类学邂逅陶瓷史—全球化与新历史观
时间:2014年4月13日下午
地点:德胜门字里行间书店
主持人:非常感谢大家能够来到字里行间参与我们的活动,这次活动的主题当人类学邂逅陶瓷史—全球化与新历史观。同时今天也是中国陶瓷史这本新书的分享会,我们非常荣幸邀请到了三位嘉宾,来给大家做一些精彩的分享。
第一位是《中国陶瓷史》的作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人类研究所的所长方李莉教授。第二位是中国人民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的所长赵旭东教授。第三位是来自佳士得中国瓷器专家戴岱老师。现在把时间交给三位。
方李莉:非常高兴能在字里行间书店见到大家,到了这里以后,突然感觉到我们以前熟悉的书店变得不熟悉了,以前的书店是买书的地方,现在书店却成了可以举办沙龙的地方,成了大家读书会面的一个场所,我感觉到很亲切,而且感到很有希望,来的很多都是年轻人,年轻人就是希望。还有一个感觉就是微信真的很好,大家转来转去,许多好久不见面的朋友通过微信,都知道这个消息,来听讲座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气象,这是网络时代给我们带来的变化。
在这样一个网络时代,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怎么去看待历史,怎么去看待人类的过去,我觉得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以前我们讲的全球化,以为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全球化,后来人们把它理解为跨国公司的全球化,现在突然感觉到这全球化跟每个人都有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变成了全球化的人。比如说我身上穿的衣服某一件是从美国买来的,或者穿的鞋某一双是从韩国买回来的,一会儿去了美国,过几天又去韩国,每个人都成了全球化的人,这个时代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样巨大的变化里面,我们对历史的认识是不是也要有变化,这是我今天要讨论的问题。其实中国陶瓷史只是我想讨论这个问题的媒介,我也非常感谢赵旭东老师和戴岱老师能够一起过来探讨这样的问题,我觉得非常好。
赵旭东老师是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类学家,而且具有很深刻的思想,戴岱先生是一位资深瓷器方面的专家,佳士得是全球著名的拍卖行,他能够在拍卖行里当资深专家,是很了不起的,所以今天能得到他们两个人的助阵我感到非常高兴。
以《中国陶瓷史》为题出版过的书很多,硅酸盐学会八十年代编的是部头最大的第一本,编写队伍阵容也很强大,30多位专家共同写的。另外还有一本叶喆明先生写的,他是清华美院的教授,80多岁了,穷尽一生的精力完成了一本《中国陶瓷史》,也很大与硅酸盐学会编的不相上下。对前面这些书我都是高山仰止的,在这里讨论《中国陶瓷史》我是有压力的,因为可以说《中国陶瓷史》是中国物质文化史中最长的历史(中国陶器发明至今有一万年的历史)。我写这部《中国陶瓷史》是因为在17年以前,也就是1997年,我的导师田自秉先生,他也是工艺美术界的泰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教授,当时他召集了他所有的弟子,想编一套中国工艺美术通史,把陶瓷史部分交给我,为什么会分派给我呢?一个是我曾在陶瓷学院美术系读过书,我的家乡又在景德镇,而且当时我正在研究景德镇。作为工艺美术通史中的中国陶瓷史,要求不是太高,规模也不是太大,这本书第一稿在2001年完成了,但其他的合作者没有完成,我又几易其稿,期间还在西部做了几年的人类学考察,等到2007年我所承担的有关西部的国家课题都完成了,我的导师编的工艺美术通史还没有出来的,出版社就建议能不能给我单独出版,我同意了。但这个时候我再回头来看以前写的中国陶瓷史的时候,突然发现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来写,因为从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到北京大学做了人类学的博士后,后来一直是以人类学的方法在研究景德镇和西部文化。受过人类学训练的眼光,让我对历史的看法,对文化的看法,以及对陶瓷史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