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李莉:中国陶瓷史力呈中国文化基因
2014/6/15 11:26:57

中国陶瓷史力呈中国文化基因
(九九艺术网访谈录)
采访者:方老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们99艺术网的采访。我们注意到这次的《中国陶瓷史》可以说是一个全新的论著。首先想请您介绍一下这部书产生的背景。
方:这部书总的来讲是无心插柳形成的。开始的时候我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我的导师田自秉先生是中国当代工艺美术史的奠基人之一。在读书期间,我对景德镇的陶工生活做过研究。因为我觉得在中国历史上虽然是器以载道,但事实上对“器”的重视程度不如“道”,所以民间工匠的生活的历史观不够。我当时做过景德镇的田野考察,做过当地艺人的考察,而且我曾经在陶瓷学院读过书。在1997年时,我的导师想编一套工艺美术通史,这部通史包括各个方面的历史,比如陶瓷、染织等等。根据我的特长老师建议我写陶瓷史。当然那个陶瓷的史的规模不是很大,是放在工艺美术史里的一个部分,当时的篇幅是21万字。我当时觉得没问题,我就写了这个陶瓷史。但是写完后,这套书始终没出版,因为其他的师兄弟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完成,所以这部工艺美术通史直到现在都没有写出来。后来我到了北大做费孝通先生的博士后来学习人类学。以前我看过日本人写的书,里面讲述了为什么中国的陶瓷史中始终没有民窑的位置,而且没有专门一本写民窑历史的书。这就促成我当时完成了一本《景德镇民窑》这本书,并且也对景德镇的陶工生活做了比较深的考察。同时还完成了一本《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民窑业的考察》等一系列关于景德镇的书。当我写完这些书之后,我对陶瓷历史的观念有了一些变化。
后来我到西部做了8年的考察,当我做完这个考察之后,我对陶瓷史的看法更加不同了。其实当时我的陶瓷史从1997年写到2001年,我已经完成了第一部21万字。2006年时,出版社希望可以单独出版我这本陶瓷史,当时我认为很容易,因为计划是25万字,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加以修改就可以。但是后来我发现,经过人类学的学习之后,用人类学的眼光重读陶瓷史以后,我发现我以前的框架应该改变,所以我决定重写陶瓷史。
其实如果一开始让我写这么大一部陶瓷史我是不敢问津的,因为毕竟太浩大了。上下一万多年,这是从陶器的发明开始,因为陶器的出现时在人定居生活以后,是跟农业文明发展结合在一起的,这也证明中国的农业文明历史很长。所以此时我希望可以用陶瓷史的眼光重新审视以往的陶瓷史。在重新审视的过程中我发现其中有几个东西需要重新思考。第一是全球化的问题,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不再是以前的时代了,是一个全球互动的时代,这时我们再看历史的时候,就不能把中国的历史仅仅看成是中国的。我们一方面要站在中国的内部来看历史的发展,另外我们要站在其他文明的角度来反观中国文化历史的发展。所以这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视角,就像如果你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来俯视下面时,你就会发现完全不一样。比如我们站在月球上来看地球的时候,我们就发现文明的每一个板块都在不断的变化不断的互动的,这包括中华文明也是一样。它不断的跟外面的文明互相交流,同时也会融入不同的少数民族到自己文化中来。所以在这里我就思考一个问题,中华文明为什么延续这么久没有被打断,其他的古文明都被打断了,其实这是因为中国很早就加入了全球化的部分,而且中国很早就开始吸取外来的文化,不断的更新自己。任何文明只有不断的更新自己,不断的吸取外来的文化才会有进步。包括中国文化的内部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多民族,这就形成了中国今天56种文化的互动。
其实中国在历史上不是没有被外民族侵略过的,比如说元代时蒙古族,但是最后变成了中国自己的文化,后来的清代时满族,又变成中国的文化。所以中华文明的特点到底是什么,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我这本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