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小组总结
2013/11/8 18:25:45
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三小组总结
从2013年10月26日-2013年10月27日,根据2013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分组和安排,第三组集中讨论的是“表演艺术与民俗研究”,本组共进行了三场讨论,提交论文并参与讨论的会议代表,在小组讨论中一共结合PPT的演示,宣读了28篇学术论文。
艺术与民俗的关系,是一个跨学科话题,也是一个人类学话题。包括乐舞、戏剧、美术等多种门类;民俗是人类的社会生活最具民族与地域特点的集中展现,涵盖礼仪、节庆、信仰等诸多事象。艺术的习俗化和习俗的艺术化,是与会的学者们所关注的。“民俗艺术”研究,归根结底,涉及的均为如何从艺术的视角看人类社会生活或如何从人类社会生活的视角看待艺术这一根本问题。一言以蔽之,“艺术与民俗”原本是艺术的人类学研究或人类学的艺术研究领域中应有之义。
第三组的讨论,基本上围绕着以上主题进行,但也有内容更为宽泛的发言。根据本组讨论的实际情况,兹将诸位代表的论文及观点从以下三方面介绍如下:
一、民俗艺术的类型及传承
民俗艺术类型方面,代表们的发言涉及音乐、舞蹈、戏剧、美术、服饰等。
音乐方面,浙江丽水学院音乐学院的田中娟副教授,以四川藏族地区为研究的着眼点,就“康定情歌”的艺术、娱乐、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了论述;陕西咸阳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的强东红副教授,在仔细考察陕北民歌的基础上,就其如何在程式化形式中,运用有一定自由度的“零敲碎打”来实现情感表达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他涉及的问题有一定的启发性,但依然有进一步开掘的理论空间。
舞蹈方面,湖南吉首市文化宫田明研究员的论文,关注武陵山区酉水流域的土家族摆手舞,从当地人立场指出它是土家民俗中祭祀鬼神“泼撒水饭”的表意性演化,迄今没有任何根据可证明土家摆手舞与人们说的巴渝舞有实质性的内在联系。他对民族舞蹈的这种“辨异”引人思考。
戏剧方面,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的李祥林教授,结合历史文献与当代田野,从艺术人类学角度,考察了城隍信仰与民俗戏剧,论述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并在百年回眸中就二者随时代社会变迁而升降起浮的命运进行历史透视,由此反思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相关问题。而甘肃兰州城市学院文学院的王萍副教授,着眼于戏剧的历史,她梳理了民清时期甘肃地区神庙剧场的时空分布及特征,指出神庙剧场在建构民间祭祀空间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作用。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的刘伽博士着眼地方戏剧,她从戏台到演出,详细论述了皖地泗州戏的剧场艺术。青海民族大学青海非遗研究所的曹娅莉教授,着眼少数民族戏剧,运用民族志方法考察“格萨尔”史诗,透视其从说唱乐舞向戏剧叙事表演的发展及特征,并由此反思相关的创作问题,认为今天的戏剧改编应尽量保持史诗说唱原有的那种“入神”的状态为好。的确,在当下轰轰烈烈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语境中,由于多种因素的介入,诸多民俗艺术在被关注的同时也发生着变化,其中保留了什么,剥离了什么,有待我们从更深的层面进行反思。
美术方面,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的龙圣博士,考察了明清时期杨家埠家堂画及其祭祀内涵的演变后指出,家堂画不应视为简单的民间艺术,它是国家和民间、礼与俗长期互动的产物。开封大学党委宣传部的李宏博老师,运用结构主义符号学的研究方法,以国外艺术家为例,介绍了其融汇中国画与中国瓷的创作过程,引人深思。
服饰方面,江苏无锡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的崔荣荣教授和牛犁博士,关注的是清代汉族服饰的变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注重活态传承,这方面,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的陈丽琴教授,就京族民歌在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