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莉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奖
2013/5/23 19:14:06

邢莉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荣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奖
并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我学会常务理事、中央民族大学邢莉教授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经专家评审,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优秀奖,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专家意见认为,该成果运用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生态学和草业科学等学科交叉的方法,对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的历程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研究成果在同类著作中处于前沿水平,填补了相关研究领域的空白。其中关于清代以来至今,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
变迁机制、变迁动因、变迁结构、变迁形态的深入阐述,关于游牧民与农耕民的文化冲突和文化融合的论述登,不但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现实意义。可供政府制定政策时参考。另外成果中有不少来自田野考察的个案研究,使得全书说理充分。同时评审专家建议,对内蒙古改革开放后城镇化进程所带来的文化变迁应加强论述。
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是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精神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学术创新、引导学风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国家表彰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的重要形式。《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成果反映了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领域的领先水平,体现着较高的荣誉。
《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由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邢莉与内蒙古草原勘测设计院研究员,全国劳动模范邢旗合作撰写,全书60万余字,80个表格,100余幅图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全部精装出版。
最终成果简介: 
文化变迁是人类学者主要研究的课题之一,也是民俗学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置于人类社会中的民俗文化从古至今都在发生变迁。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是生活在蒙古高原的蒙古族群承继历史上游牧族群的文化传统,而又不断创造的与干旱或者半干旱草原相适应的并且相互动的“游动”的生计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与其相对应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这种与农耕文化类型相并列的生产、生活习俗近300年来,在汉族移民的冲击下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极大关注,这是一个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本质乃是在一定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是一个由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精神文化生活等组成的极为丰富的、复杂的有机系统。专著搜集了大量的历史文献资料,进行了相当量的田野考察,立足于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文化生态学、草业科学交叉学科的基础上,整体地全面地梳理了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变迁的历程。
在文化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语境中,在中国大踏步地步入现代化和民族文化创新的语境中,面对21世纪我国经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内蒙古区域多元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本书中的研究具有意义。
(1)通过内蒙古区域蒙古族游牧文化的变迁透视社会的变迁。文化变迁与社会变迁密切相关。作者力图通过内蒙古区域游牧文化的变迁透视社会的巨大变迁,包括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诸方面的整体性的变迁。
(2)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进行历史的反思,力图通过这本书对蒙古族游牧文化变迁的过程呈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步入现代化的过程中,传统并非消失殆尽,而是被重新复制和建构。传统在新的语境中被传承和享用,以便利于我国畜牧业的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和现代精神文明的建设。
(3)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促进对于中国境内的游牧与农耕两种不同的文化类型的了解有所裨益。希望建立在情境化的与反思性的历史与人类生态知识基础上的两种文化模式以及两个族群在“多元一体’的语境中的互动过程有一种新体认,使得我们能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