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强:“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研讨会综述
2013/3/2 19:19:04

“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
国际研讨会综述
赵强(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发表于《美育学刊》2013年第1期
2012年9月2日—3日,“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国际研讨会在长春召开。本次会议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开幕式由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雨教授主持,东北师范大学校长刘益春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谢地坤研究员、国际美学协会副主席、土耳其中东科技大学亚莱·艾尔贞(ADİLE JALE ERZEN)教授等分别为会议致辞。来自美国、加拿大、新西兰、土耳其、日本、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吉林省作协等众多知名大学、研究机构的30多位学者出席会议并发表论文;《哲学动态》、《社会科学战线》、《艺术评论》等学术刊物的代表也应邀与会。
本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是“新世纪生活美学转向:东方与西方对话”。会议期间,与会学者就中西方美学研究的生活论转向、生活美学的理论建构、中国古典与近代生活美学、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美学研究、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等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交流对话。
一、美学的生活论转向与生活美学理论建构
当代美学的视野从艺术、自然风光拓展到环境、社会进而向日常生活开放,关注生活、回到生活,是大多数与会学者关注的重心,由此引发了会议对中西美学的“生活论转向”及这一背景下生活美学理论的建构与反思等话题的讨论。
阿诺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美国长岛大学)认为,近几十年来美学研究的范围急剧扩大,美学的主流已经不再专注于艺术和自然风光,美学原理已被广泛用来解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艺术也越来越多地拒绝传统的思维范式,超越了所有的界限,诸如艺术与非艺术之间的界限、艺术家和观看者之间的界限、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界限等,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他提出美学范围的扩张并非这一学科的“堕落”,从学术门类而言,美学还属于比较年轻的一门学科,它在晚近的变化昭示着该学科性质的变化——这变化不仅意味着更大的学科包容性,而是标志着美学研究的根本性改变,即从研究物体之美转移到研究经历之美、感性之美等方面来。
谢地坤(中国社科院哲学所)从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及其“本体论之变”的历史维度梳理了生活美学的学理和思想系谱。他认为,思想的建树与学术的建构在当代中国美学的发展中始终是并进、互动的,以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思想为起点的中国当代美学经历了从“实践论美学”、“生存论美学”到“生活论美学”的转向,它们分别代表了当代中国美学的“实践主义”、“生存主义”与“生活主义”三种思潮。今天我应当超越传统的对立与分化,与国际潮流同步,回归生活世界,以“生活”为本体重构美学。
刘悦笛(中国社科院哲学所)认为,“生活美学”是中西方近十年来同时兴起的美学新潮,它本身就是“文化间性”浪潮和美学多元化的产物。美学从关注艺术、环境进而开始“关注生活”、“回归生活”,这也造成了新世纪国际美学界的“生活论转向”。随着西方与西方、西方与东方、东方与东方之间的对话日益频繁,东西双方的美学在当代艺术、环境与生活这三个新方向上得以相互推动和共同发展。如今审美已经被当作了人类、环境与世界发展的“深层尺度”,当代艺术逐渐消解与日常“生活”的边界,环境业已成为作为“生活”的环境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