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年会暨学术研讨会第二组研讨综述
2012/7/26 16:11:13
我代表第二小组对两天来的讨论做一个总结。从与会代表发言的内容看,紧扣这次大会的主题,即艺术人类学理论、方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的运用与实践,涉及到宏观上的理论认知及个案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反思。在讨论中,代表们感受很深,收获颇大,感到年青学者越来越多,研究成果越有新意,拓宽了艺术人类学的实践范围,深化了艺术人类学的学科建设。
1、纳日碧力戈教授的论文《艺术与国运》从“心为物纲”、“抑圣限智”、“‘艺’统心物”三个方面,用古代先人及国际哲人对艺术的感悟, 阐释了当下人们对文化艺术的建构与国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2、色音教授的论文《试论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以成吉思汗祭奠为例》,对于国际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进行了整理,条理很清晰。以成吉思汗祭奠为例,提出用发展的观念来对待“活态文化遗产”,不能够以“保存”、“保护”的名义来阻挡或阻碍一些民族和相关族群的传统文化的合理发展。
3、赛罕老师的论文《长调和呼麦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及其价值保护》,以长调和呼麦为实利,回顾了国际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过程,阐述了这两种歌唱艺术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意义和价值。
4、张景明教授的论文《论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对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阐释了内蒙古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分析了文化创意产业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以内蒙古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从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文化兴区”的战略目标。
5、项江涛博士的论文《“媒介参与”与“非遗”的保护和开发》,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的实际考察和调研,探索了媒介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中的作用,论证了媒介在民族地区社会经济 发展中的重要意义。
6、蔡峥嵘同学的论文《插图的面孔》通过通过探索插图的语言、插图的面孔,以及音乐插图、味觉插图、心情插图等有趣的形式, 调研插图在不同媒介中传播的重要作用和给人的审美情趣,分析了的成长空间。
7、张艳萍老师的论文《河南民俗的价值与保护》,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河南民俗为例,深入挖掘民俗活动在社会中的价值,提出了民俗保护应该关注其中的恒定因素的学术观点。
8、刘明亮博士的论文《艺术区的解构与建构——北京798艺术区田野考察笔记》,以北京798艺术区为例,把当代艺术区当作艺术调研对象,考察了其艺术生态及其变迁,来讲述艺术社区在全国的发展动态,并提出了艺术区的解构与建构仍在继续进行的观点。
9、李松杰老师等的论文《水系、船帮与景德镇水神信仰》这是一个很有意义、有价值的话题。以景德镇发达的水系为前提,以消失的船帮为历史见证,阐述了水神信仰的分类和特征,以及与文化认同的关系,体现了水神信仰在功利、政治、文化和灵魂等方面的作用。
10、宝力道教授的 《文献纪录片》通过讲述、纪录片和现场表演相结合的形式,生动地再现了口弦琴、胡笳等蒙古族传统乐器的演奏方式和文化内涵。对民族文化的活态传承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11、候百川的《北京鬃人谈北京满族基于中华古典文化的再创造》,以北京鬃人为个案,探讨了北京地域文化中的满族文化因素,反映了满族文化和汉族文化的交融状况,再现了中华古典文化的再创造。
12、吴昶老师的《“舀学”:一种不应忽视的民间手工艺文化遗产传承方式》对舀学的概念进行了解释,分析了舀学现象的特殊性和基本构成要素,以及传承人对舀学的几种不同态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方式提供了新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