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十年苦读求正果——王毅、傅晓微教授研究成果获国际中国哲学界重视
2012/3/22 9:33:22

“中西合璧”十年苦读求正果
——王毅、傅晓微教授研究成果获国际中国哲学界重视
我会王毅和傅晓微教授共同署名发表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的,关于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的大会综述:《融汇中西智慧,直面社会热点——第十七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述评》,近日被国际中国哲学大会(ISCP)官方网站全文收录。
2011年7月4日~8日,王毅和英语专业出身的傅晓微教授作为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会员和学术搭档,参加了由巴黎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主办的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两位教授一中一西,优势互补,除了发表两篇共同完成的原创论文外,还在大小会诸多场合积极参加各分支学科的讨论,被与会代表称为“中西合璧”、“绝配”、“学术伉俪”“本次会议的一道风景”……
他们提交的两篇论文《“美善合一”是中国美学特点么——中国美学美育的重大理论盲点》《中国“以文为美”审美观暨“纹化”特色——以中西文物凝聚的审美文化元素为例》(均为合作署名),是他们跨学科合作,苦心孤诣十多年的重要成果。两篇论文一方面质疑了中国美学界多年来普遍视为公理的命题:“美善合一是中国(儒家)美学的特点”(以下简称“特点论”);另一方面,以实地拍摄的世界顶级博物馆的东西方文化遗产等第一手资料,以中西比较文化框架为模型,寻绎中国文化土壤的审美文化元素。两篇图文并茂的原创学术成果,涉及到哲学、美学研究的一系列根本性理论和现实敏感问题。他们也非常希望在重要世界舞台展示和验证自己的成果。
会前两位教授了解到,会务组因为担心世界性会议的语言障碍,将几位中国学者安排在同一个分会场。王毅傅晓微认为,这样的安排不符合他们研究成果的层次和付出,在临出发前8小时给组委会写信,申请在更重要的时段,更重要的场合,给予更充足的时间发表他们的研究成果。这个申请得到组委会的理解和支持。本届大会主席,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幽兰教授亲自安排,把题为《“美善合一”是中国美学特点么——中国美学美育的重大理论盲点》的演讲安排在开幕式当天(4日)下午进行,由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副会长,台湾政治大学哲学系系主任,著名哲学家汪文圣教授主持。
在大约90分钟的专场报告中,主讲人王毅分别从古籍文献和田野调查实例角度着力证明:“美善合一”是人类审美文化的共性,并不是某一种文化才具有的个性,所以“美善合一”的命题不宜用于表述某种文化的特点;只要浏览一下西方美学史,从赫拉克利特到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康德到当今欧美著名美学家(如美国的舒斯特曼),历代欧美哲学家都不乏强调“美善合一”的言论,可见“美善合一”在西方文化中同样浸入骨髓……他们还根据实地考察的材料,证明欧美当代社会根据“美善合一”规律进行社会美育的意识和效果都不弱于中国;先秦儒家论美善(礼乐)关系的核心概念,并不用“美、善”而是用“礼、乐”。在《乐记》《乐论》等相关“儒家美学著作”中,美善关系更多地表述为礼乐分立,而不是美善合一,所以“特点论”在儒家美学那里也不成立;譬如“特点论”最重要的论据:《孟子·尽心下》“充实之谓美”这一被称为“儒家美学”或“儒家人格美”经典命题的判断,本身就是论善而非论美的命题[①]……两位教授还就其他各国学者的提问多次强调指出:“质疑‘特点论’不是说中国文化不讲究‘美善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