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丽哲:2011中国艺术人类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二组学术总结
2011/11/17 21:47:26

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技艺传承与重构
——2011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个案组研究综述
安丽哲
2011年11月20日至11月15日中国艺术人类学学术会议在云南玉溪召开,此次会议共分三组,分别为艺术人类学理论与方法组,艺术人类学个案组与艺术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其中第2组艺术人类学个案组共有21位学者,在这次小组会议中作了精彩的发言。尽管大家专业背景,考察的时间,考察的阶段各不相同,但在这两天的交流中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舞蹈山歌还是手工艺,都处在全球化进程以及非物质文化保护运动兴起的大背景下,发生着较为相近的变化。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参考,发现原来自己的研究不是孤立的,自己在田野中的问题困惑和经验,都可以在今天这个艺术人类学平台上得到交流和解决。许多学者的田野工作翔实,内容丰富涉及到艺术风格类型,知识谱系,传承现状,传承方式等各个方面,在这里我把大家的看法归纳为传统技艺去语境化趋势、市场经济与传统技艺的的传承以及重构之间的关系、作为民族或地域文化内核的心理信仰与传承之间的关系、关于艺术本体与社会结构功能之间的关系四个方面。
1、传统技艺去语境化是否是必然的趋势?是这次研究会集中讨论的第一个问题。现在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大量在生产生活中产生的传统技艺发生了变迁,其原来具有的社会涵义和语境都会逐渐消失,最后只剩下工艺品或者演出形式保留下来。这种去语境化是否是不可逆转的?
来自江西师范大学的杨子文对兴国山歌的变迁进行考察,认为兴国山歌主要产生和用于生产生活中,生活方式的变化必然导致其社会功能的消失。近年来即使政府花很大力气保护,但是效果不好,由于语境逐渐消失,表演表达成为保存形式的重要方式。山歌其实也是去语境化和符号化了。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李东风 教授通过对阆中木板彩绘门神雕刻技法的考察,探讨了门神崇拜传统向装饰性年画过渡的痕迹,原来的涵义系统与艺术形式是相统一的,然而现在门神崇拜瓦解了,但是其审美意义仍然存在,所以装饰性特征增强,语境化消失的趋势出现了。吕萍女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对于壮族绣球这种失去语境的传统工艺品如何存活的方式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她认为地方政府以及精英的参与对于濒临灭亡的已经没有语境的传统技艺的保护有着积极的意义。 云南省文山学院的张建林老师在对云南西畴县木制水烟筒做了调查中给我们提供了完全不同的情况,烟筒文化,已经嵌入当地人仪式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没有冲突,且融合。所以由于其生存的语境仍然存在,所以烟筒工艺不仅没有衰落,而且可以继续传承发展。玉溪师范学院的余贞凯老师对哈尼族磨秋运动的考察同样如此。适应生活生产方式的磨秋运动在生活中发挥着多种功能,通过女人禁忌的解除,获得了更多的参与者,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发展。李兴华 教授(景德镇陶瓷学院)通过对景德镇窑神崇拜仪式的考察,揭示了在新的生产技术下其仪式去语境化的现状和历史上对窑神的立与废,历史在循环往复但又不完全相同,当年的崇拜仪式的消失与再生给我们今天提供了参考。
通过比较以上几位老师的田野考察,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传统技艺脱离了原来的语境,与生产生活方式是否适应是决定该项技艺传承是否会去语境化的关键。
2、第二个关注比较集中的问题是市场经济与传统技艺的的传承以及重构之间的关系。
湖北民族学院的吴昶通过对洗车河流域土家织锦工艺的考察,为我们提供一个从环境与经济角度去分析传承的视角。由于当地民众对于西兰卡普织锦被面的生活层面的需要,为织锦工艺提供了生存的土壤,稳定的市场使得该项工艺传承也较为稳定。
而来自内蒙古大学徐英教授通过对蒙古族四胡制作和传承的考察给我们提供了另外一个

下一页
返回列表
返回首页
©2025 中国艺术人类学网——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主办,China Art Anthropology Institute 电脑版
Powered by iw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