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融汇东西智慧,直面社会热点——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素描

[日期:2011-08-04] 来源:  作者:王毅、傅晓微 [字体: ]

融汇东西智慧,直面社会热点

——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素描

晓力

由国际中国哲学大会和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联合主办,巴黎高等社会科学院承办的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于7月4日~8日在法国巴黎成功举行。大会主题是“文化跨界与哲学论述——回顾与展望”(Interculturality and Philosophic Discourse: Retrospect and Prospect)。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Francois Weil出席开幕式并致欢迎辞。在五天的会期里,法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韩国、日本、澳大利亚、斯洛文尼亚……和中国两岸三地的专家学者在全球文化视野下,对中国哲学的方方面面进行了严肃、深入和富有开拓意义的对话和探讨(图1开幕式诸位)。第17届国际中国哲学会会长兼本届大会主席幽兰(Yolaine Escande)(图2),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薛佛(Jean-Marie Schaeffer),创会荣誉会长、美国夏威夷大学成中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沈清松、清华大学陈来、18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会长,美国纽约州立大学余纪元……先后做了主题报告(图3、4、5)。

一 主办方:热情、负责、严谨

承办会议的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艺术与语言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法国学者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把承办本届大会作为头等大事。除了积极筹办经费,认真落实会期各环节外,“中心”的汉学家们对参会者生活的照料也令人感动。他们甚至对午餐的原料,对晚宴的场所和厨师和菜品都进行了反复多次的精挑细选,使参会学者在异国他乡感受到家一样的温馨。(图6)这种融好客与严谨于一炉的风格,颇让人想起东方各国的待客之道。

大会的严谨更多地表现于对每份参会论文的一丝不苟。在征集论文的环节,“中心”教授和聘请的专家们便对提交的论文进行了严格审查和筛选。如果报名提交的论文有偏离“中国哲学”或论证不够严密、不符合规范之嫌,会收到切中要害的意见和建议。有些论文经过多次、反复修改才得以通过;也有的申报论文由于种种原因,最终被遗憾地谢绝;难得的是,“中心”根据各国学者在大会期间的学术表现,不断调整和修正各分会场的安排,力求使短短五天的会期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术交流平台的功效。这种一丝不苟的严谨,为大会的学术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二 直面重大社会问题的创新成果

本次会议亮点之一,是收获了不少原创性和针锋相对的论辩性成果。

美国著名汉学家安乐哲(Roger T.Ames)曾是成中英的学生。他根据“儒家伦理学中缺乏……”而重在“关系”的理论立场,主张:早期儒家不是“德性伦理学”,而是“角色伦理学”。他这一化约儒家精神的命题,在国际汉学界都有不小的影响。针对这一国际儒学热点,曾为安乐哲老师的成中英教授从“自、己”在古文献中分别侧重内、外修养的文本解读入手,提出了儒家基于本体的反思、体认与心性修持及自我行为规范,说明儒家是最完整型的德性伦理学,其完整性超过希腊哲学中的苏格拉底与亚里斯多德,基于此一深植于本体的德性关系及其沟通才成为可能的观点。

成中英教授紧扣文本的严密论证,令人信服地阐明了儒家德性伦理学内蕴(图7)。在场各国学者围绕该论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清华大学陈来教授以《孟子的德性论》为题的报告,也从儒家经典文本出发,与成中英教授的观点形成了呼应。

本届大会主席,法国幽兰教授在会长报告中提出:在东西方视野下,用西方理论诠释中国现代美学一方面可行;另一方面需要放到中国文化传统中去认识中国美学;刘千美教授在题为《象外之象: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演讲中,从文本和图像出发,以匠心独运的大量实证材料,将中国诗画在千年时空传输中那些“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韵”、“境”等难以言说的审美意象,做了生动可感的诠释。

下任大会主席,美国著名华裔哲学家余纪元教授“本着对早期儒家文本令人叹服的掌握”,围绕儒家“述而不作”之“述”蕴含的中国文化内容指出:儒家学说更多地表现了一种生活哲学——不像西方的一些哲学研究,重在建构理论,让人接受自己的理论。他的演讲揭示了早期儒家与西方哲学无法对应的特色,警醒了中国哲学研究诸公不可能也不必要:“为了讨好西方而罔顾中国”。(图8、余纪元)

我会会员,重庆的王毅教授和傅晓微教授合作的演讲,被安排在大会首日进行,由著名哲学家,台湾政治大学汪文圣教授担任主持。两位教授对中国美学理论基石问题的挑战,在一个半小时内,引起了美、法、韩、新加坡、台湾和学者们的广泛兴趣和争先恐后的讨论,两位教授也用中英两种语言给了各国学者提问满意的回答。

他们认为:“美善合一是中国美学的特点”是个假命题。理由是:第一,“美善合一”是人类审美活动的共同规律,不是某种文化所独有,因而不可能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特点;第二,历代西哲都有强调“美善合一”的言论,且不亚于中国圣贤,所以,“美善合一”,也不能说是“中国美学”特点;第三,《论语》《乐论》《乐记》论美,多呈现“礼乐分立”,而少见“美善合一”,所以,“美善合一”也不是儒家美学特点;第四,美善合一论的主要论据,孟子的“充实之谓美”的“美”,更多的是个伦理学概念,所以美善合一是中国美学特点的认识,是在一系列误读基础上的假命题……

如果说两位教授的上述演讲颠覆了中国美学特点的主要理论认识,他们的另外一个演讲借鉴艺术人类学方法,用大量人类遗存的实证材料说明:中国自新石器以来的工艺品和艺术品,共同呈现了“以纹为美”的审美观萌芽和发展轨迹,同时为各种艺术品打上了“纹化”的鲜明烙印。该报告不仅探讨了中国文化土壤深层结构中的审美观和艺术特色,还产生了至少两个次生结论:一是颠覆了“东西方文化源头在先秦和轴心时代”的认识误区;二是从文化根源上解释了中国没有“人体美”观念的深层次原因……

会议期间,五个分会场同时展开演讲,几大洲学者的观点异彩纷呈,一两个人限于精力和学力,难免对有新意的论文和论点挂一漏万。不过,仅以这里举出的几例,或可窥见本届大会的开拓、创新特色。

三、本届会议其他亮点

大会第一天、第二天的三个主题演讲都属美学范畴,几个分会场也有许多场次的主题都围绕美学和艺术学。足见关于美学和艺术学研究是本次大会的特色。而在笔者看来,本次大会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特色,是学术观点之间激烈的思想交锋。

就“交锋”而言,荣誉会长成中英可谓一个聚焦点。他不断游走于主会场和各分会场之间,对大多数学科领域的演讲,都恰到好处地提出独到的见解和深刻的批评意见。他的提问和点评要么赢得认同的点头,要么引起印证性热烈讨论;有时使知名学者陷入:“您这个问题我还从来没有思考过……”的尴尬;有时也遭到坚决的反弹,引起激烈的论争……会长幽兰也总是抽空参加各个分会场会议,不断发表尖锐点评和提问……场内场外,多次出现善意的批评和严肃、激烈的交锋场面。剑拔弩张的双方在会下继续论战的场面层出不穷(图8)。

2008年,当时的国际哲学团体联合会主席彼得·坎普(Peter Kemp)曾在第22届世界哲学大会开幕式上致辞说:“作为理性守护者的哲学只有在我们时代人类的焦点能够被准确把握并重建理性对话时才能够存在。因此,反思当今的哲学就是将我们的哲学能力应用到当今的人类现状”。如前所述,不回避时代焦点,直面中国哲学前沿问题和重大问题,旨在改善中国哲学现状,正是本届中国哲学大会最突出的亮色。大会还有个独特的佐证:来自日本的核污染与环境分析学家李旭彤,将核辐射量标准问题提高到伦理和哲学思考的高度。他在会上会下积极主动地向哲学家们请教,与各学科专家交流,力图在哲学家那里寻找可供环境保护和核工业以及相关部门参考的形上启示(图10)。在笔者看来,这一点既彰显了自然科学家对哲学的致敬,又对哲学研究“为当今人类现状”服务的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警醒。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说“李旭彤现象”不能照亮被哲学研究遗忘的某些角落,也起码昭示了哲学研究不应忽视的一种走向和前景。

 

重庆·四川外语学院王毅·傅晓微

2011年7月22日星期五

电子邮箱:wangyi541@163.com

电话:13452450266

 

声明:本文内容经由中国哲学大会荣誉会长,夏威夷大学成中英教授,本届大会主席,法国幽兰教授,下届大会主席,美国余纪元教授审核。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