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董湘崑:一辈子甘当非职业演员

[日期:2010-12-13] 来源:中国网  作者: [字体: ]

“火红的太阳刚出山……”即使是不熟悉京东大鼓的人也会自然地哼唱这个段子,2000年冯巩、郭冬临以相声的形式将其搬上了春晚的舞台,一下子让曾经风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京东大鼓又在本世纪上了一回流行榜。

用大鼓唱新闻确有其事>

今年11月,在河北廊坊举行的京津冀京东大鼓研讨会上,很长时间没有露面的京东大鼓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董湘崑成为会场上的一个焦点。在其弟子的搀扶下,行动不便的董老还是坚持给大伙儿唱了一段。虽然他说:“身体不行了,唱两句就喘得不行。”但董湘崑的出场还是把全场的大鼓迷们感动得热泪盈眶。

“春晚上郭冬临和冯巩拿京东大鼓播体育新闻是个荒诞的笑话,但我用大鼓唱新闻可是确有其事。”今年已经84岁高龄的董湘崑提到大鼓就会想起当年唱新闻的往事。1963年第27届世乒赛举办期间,董湘崑正在河北汉沽进行慰问演出,领队带着收音机在后台听实况转播,并建议正在备场的董湘崑拿起纸笔写词儿,如果庄则栋得了冠军马上就唱给观众们听。当获悉庄则栋获得了世界冠军后,董湘崑就把新写的鼓词贴在鼓面上,上台唱出了《乒乓健儿为国争光》的新段子,台下观众反响极为热烈,都说董湘昆的京东大鼓也是“新闻”。

始于用电匣子听大鼓>

“醋从哪儿酸?盐从哪儿咸?老话这叫捯捯根。”董湘崑与京东大鼓结缘始于少年时期,11岁半就从宝坻农村进入天津市某个小印刷局(局指私人作坊)当学徒的董湘崑,是受其内掌柜(老板娘)的影响才迷上京东大鼓的。“内掌柜是我们宝坻老乡,她爱用电匣子听刘文斌的京东大鼓,我也偷偷跟着她蹭听,学了不少段子,可学完又不敢唱,只能小声哼哼。”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1952年,作为印刷工人的董湘崑参加了业余文艺宣传队,才真正开始施展拳脚从事他喜欢的曲艺。有一次,电台播放董湘崑的演唱录音,被当时的京东大鼓名家刘文斌听到了,刘文斌当时就对家人说:“这个叫董湘崑的是哪儿的?他嗓音条件不错,味儿也行,有发展。”又听说董湘崑也是宝坻人,是个小老乡,于是刘文斌便派自己的儿子去业余演出队寻找董湘崑,想要收他为徒。“刘先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曲艺人,当时讲的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先生觉得我是个好苗子,就主动找到我收我为徒,这是何等的大度。”谈起这段经历,董湘崑至今仍感慨不已。

1954年,董湘崑用自己在广播电台录节目攒下的50元钱,在天津全聚德举办了拜师仪式,正式投在刘文斌门下。

开创董氏大鼓>

虽然师承刘文斌,但董湘崑没有拘泥于师传,在师父的演唱风格基础上,对京东大鼓的唱腔、唱词做了大胆的革新。他把过去表演中使用的宝坻方言改成了京音,将原来半说半唱的形式,改成一个段子从头至尾“满宫满腔”地唱。这样一来,段子的整体性和感染力都相应地增强了。在音乐设计上,他也进行了大胆的改革,给京东大鼓常用的调式设计了一些曲牌名称,如四开板、金钩调、双柔调、拉腔、上音下合等,使调式相对固定下来。此外,他又借鉴其他曲(剧)种的唱腔特点,融入到自己的演唱当中,极大地丰富了京东大鼓的音乐表现形式。另外,董老对鼓书词也进行了凝练和加工。原先老艺人唱大鼓的时候,总是喜欢加些水词儿,“没话找话,没词找辙,那是为了说大书的时候向台下观众收钱”。譬如演出中可能会出现“一把大刀拿在手啊,大刀一把在手中”这样的车轱辘话。董老认为:“曲艺语言要精练,车轱辘话来回说可不行。”再加上他的鼓词中经常会出现一些新生事物,反映现实生活,所以更受群众欢迎。

为什么要改革京东大鼓?董湘崑说:“我师傅那时唱大鼓一般都是长篇,叫所谓的‘蔓子活儿’,相对来说曲调简单。尤其在农村,什么曲调简单不简单、韵辙讲究不讲究,没人叫那个真儿。可是进入城市就不行了,尤其是进入21世纪,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您节奏稍微慢点儿就没人听了,这个时候你再唱‘您要问这是怎么回事啊,诸位坐下听我给您慢慢地聊……’这谁坐得住啊?”通过改革,董湘崑的京东大鼓就有了“短平快”的优势。

不仅如此,董湘崑还对当时的流行歌曲进行了改编。如今40岁往上的人基本都会唱京东大鼓版的《毛主席的书我最爱读》,这其实就是董湘崑改编的。据董老回忆,刚开始修改的那个版本并不理想,后来经弦师刘月循建议,前四句词儿还按原曲唱,唱到“深刻的道理我细心领会呀”这句时再转到京东大鼓的唱腔上来。由于那首歌的作曲风格与京东大鼓比较相近,衔接起来很自然,所以效果非常好。每次演唱这个段子,董湘崑都会被要求返场再唱一遍。

“如今人们听到的京东大鼓基本都属于董湘崑改后的大鼓,可以说是董氏大鼓。”中华曲艺学会会长常祥霖这样对记者说。

自始至终都是业余身份>

从新中国成立后进入天津东方红印刷厂一直到退休,董湘崑的身份一直都是工人。虽然他声名远扬是因为京东大鼓,但他唱京东大鼓都是业余时间唱,不仅是他,他的徒弟们也都是业余的。从艺50多年来,他都是利用下班时间,肩背一把三弦儿,自行车后面驮着扬琴去义务演出。工厂、农村、学校、军营、社区,他去过无数次。“正是这种业余身份,让我更能贴近大伙儿的生活,这是我写鼓词的源泉”。

董湘崑的艺术成就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慕名向他拜师学艺的人很多,他也毫不保留地多次举办京东大鼓学习班,向爱好者传授技艺。现在他的入室弟子已达43人,没有入室的学生更不计其数。在全国特别是在东北三省的曲艺团里,都有他的徒弟,“所以我坚信这门艺术一定会一代代传下去”。

(本报记者 杜洁芳)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