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红河哈尼梯田遭遇开发性破坏

[日期:2010-12-01]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 [字体: ]

绚丽的红河哈尼梯田,有人将其称为“凝视山神的脸谱”。

本报记者李静

今年6月,云南红河州哈尼稻作梯田系统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这是一件让人欣喜的事情,但遗憾的是,随着旅游开发的介入,目前这项遗产遭到了开发性的破坏,而且速度十分迅猛。如果不及时制止,这些珍贵的遗产将很快在我们手中消逝。”近日,联合国粮农组织中方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苑利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自2002年开始,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评选活动,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相关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的保护体系。至今,中国已有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州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和江西万年的稻作文化系统入选。

农业文化遗产对大众来说还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概念,它有大农业文化遗产和小农业文化遗产之分,前者是指人类在历史上创造并传承、保存至今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农业生活经验,后者仅指农业生产经验。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点在于对传统农业耕作技术与经验、生产工具、农业生产制度,以及对传统农耕信仰、民间文学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综合性保护。

“上帝创造的奇迹”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南部,这里居住着哈尼、彝、苗等多个少数民族,各族人民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红河哈尼梯田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景观。

红河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当地“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地理气候条件创造的农耕文明奇观,据载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梯田规模宏大,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元阳、绿春、金平等县,仅元阳县境内就有19万亩。这里水源丰富,空气湿润,雾气变化多端,将山谷和梯田装扮得含蓄生动。上世纪80年代经一些摄影家的介绍,红河哈尼梯田开始名扬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们都被它壮美的自然景观所吸引。

不过,红河哈尼梯田的魅力不仅在其外表。苑利说,哈尼梯田是文化与自然结合的产物,并且今天依旧在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哈尼梯田的生态系统十分有特点,在每一个村寨的上方必然矗立着茂密的森林,提供着水、材、薪炭之源,其中以寨神林最为神圣不可侵犯;村寨下方是层层相叠的梯田,提供着哈尼人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粮食;中间的村寨由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房组成,形成人们安度人生的居所,这一结构被文化生态学家盛赞为江河——森林——村寨——梯田四度同构的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生态系统。法国人类学家欧也纳看到哈尼梯田时,禁不住跪下来惊呼:“这简直是上帝创造的奇迹!”

原有景观被破坏

记者见到苑利时,他刚刚结束对红河哈尼梯田的考察工作。“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我们先后赴红河州的元阳、石屏等县进行了走访,结果让我大失所望。随着旅游业的开展,梯田的原有景观已经遭到了破坏。”苑利说。

据悉,某些旅游投资公司在当地实施旅游开发计划时,由于对梯田的价值缺乏准确的认识,因此导致了对原有自然景观的破坏。“古朴的石板路被用现代技术切割的、整齐的石板替代;原有的房屋墙皮被刮掉,取而代之的是现在装修常用的瓷砖;新修的观景台,破坏了原有的、充满流动之美的梯田景观。”不仅如此,破坏还来自当地居民,一些外出打工或经商的当地人一旦衣锦还乡,第一件事就是对原有蘑菇房进行改造,如今在红河州已经很难见到成片的蘑菇房了。

除了对自然景观的破坏外,由于外来文化的传播,当地的许多文化传统遭到了破坏。比如当地稻作品种的多样性正在受到冲击,原有的一些品种有可能被单一的杂交稻代替,“这里有很多珍贵的水稻品种,比如有一种紫米叫接骨米,把它熬成糊状敷在断骨处,真的就有接骨的功能,而当地人却没有充分认识到它的价值。”

加强制度建设控制破坏性开发

虽然各地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项目的热情不断高涨,但如果不预先把各种保护规划做在前面,那么申报成功之日可能就是破坏加剧的那一天。苑利认为,对这些珍贵的遗产实施制度性保护是当务之急,而其中有几项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建立开发项目启动前的专家评审制度。学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帮助政府分析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当地政府也应该从制度层面出发,通过与学界的沟通,更准确地把握好当地传统的传承规律,而不是主观地去创造、打造文化遗产。

建立提前申报制度。作为一种稀缺的旅游资源,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春天已经到来。为了避免破坏性事件的发生,应尽快建立起专门针对各种商业开发、旅游开发、产业开发的提前申报制度。通过申报制度的建设,规避各种因改造与开发给当地传统文化及景观带来冲击的可能。

建立零冲击报告制度。该制度是指即使当地的文化遗产没有受到冲击,当地政府也必须定期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遗产的情况。这种报告制度的建立,对于提升各级政府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文化自觉将有推动作用。

建立文化遗产的临时性指定制度。即在一些遗产面临被拆除、毁坏之前,当地政府以临时指定其为遗产的方式,将这类准遗产暂时性地保护起来。一方面可以使这类遗产不至于在尚未弄清其真正价值之前就惨遭破坏,同时也不会因申报过程的漫长而失去最佳的抢救时机。

建立严厉的后期惩戒制度。为震慑各种破坏性开发行为的发生,建议建立严厉的后期惩戒制度。

据悉,目前红河州政府一直在积极开展哈尼梯田申遗工作,也欲将其申报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但如果类似的事件还在继续,其结果实在令人担忧。苑利说,各级政府应该牢记传统是不能打造的,否则很可能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假遗产,而真正的文化遗产却同时遭受灭顶之灾。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