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费孝通、方李莉:全球一体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困境

[日期:2010-06-29] 来源:  作者: [字体: ]

全球一体化发展中所遭遇的文化困境

费:你写的《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1]这篇文章,我昨天反复地看了两遍,并在上面写了不少我的意见,有些地方还用铅笔作了记号,你可以回去慢慢的看看。

下面谈谈我对这篇文章的看法,首先可以肯定这是一篇写得不错的文章,你动了脑筋,对人类文化互相间的关系,人类文化和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看法,有些观点可以给人们一定的启发。但在这里我还是要提一点和你不同的看法,在这篇文章中,你用了不少生物学中的现象来论证你的观点,这是我不太赞成的。第一,生物世界不能等同于人文世界,人文世界是超机体的,它有它自己的规律。第二,人类学的研究要求科学性和准确性,你以生物学中的现象来类比文化学中的现象,很难得到真正的证实,因此是非科学的。你在文章中把不同的文化比喻成不同的生命体,我也是不太赞同的,生物界的生命是会死的,但文化是不会死的,只是会改变。

文化有文化的生长规律,生物有生物的生长规律,虽然说文化是从生物中发展出来的,可是已经离开了生物,高了一个层次。不能将这两个层次的东西放在一块讲。当然对于文化的死和活,我们也不能绝对化,比如玛雅文化就死了,究竟是怎么死的,原因还不知道。现在印第安土著文化、澳大利亚的土著文化也都正在濒于死亡。包括我们中国的赫哲族也很危险,面临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这是你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个很核心的问题。

方:我在文章中提到的主要观点是:在现代化文明迅速席卷全球的今天,每时每刻都不知道有多少传统的土生土长的文化在消失。一种落后的传统地方文化的消失,谁也不会注意、谁也不会感到惋惜,但当成批的这样的文化群落都在消失的时候,人们有没有想到过,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的生态在遭到破坏?也就是说,以人为中心的观念正使得生物圈的生物在急剧的递减,同样,以西方文化为中心的观念也正使得文化圈内的文化种类在急剧的递减。这种现象告诉我们的是:我们现在感到的是自然生态的被破坏,自然资源的在减少,但同样我们将面临的还有一个文化生态的被破坏和文化资源在减少的问题。

费:我认为你的这一观点提出来很及时,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但有关这个问题的讨论,最好是放在文化层里来讨论,不要以生物学来做你的理论根据,不要以生物的规律来讲文化。当然以生物现象来做例子是可以的,但只能讲文化的规律与生物的规律有相似的地方,不能直接地推论过去。

这里主要涉及到的是一个文化本身的分析,按我的理解,你在文章中主要谈到的是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关系,也就是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文化自身发展的规律之间的关系,这里涉及到的是文化本身变化的规律。文化的发展和变化,一方面是受其所处的环境的制约,要不断地和周围的环境相互调适而生存,另一方面还要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促进及交流。也就是说,各个民族的文化都是在自己所处的特殊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中发展出来的,即使到现在,很多民族也还依然生活在他们的这一特殊的传统环境中,还在保持着他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但面临着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的局面,这些传统文化还要不要保持?这就是你在文章中提到的一体化和本土化的问题。

方:我在文章中提到,文化是一种技术、社会结构和观念的综合构成,它经过调整而适应与其自然居住地和周围的相互竞争的其他文化。这种适应过程具有两个特征:创造与保持。前者是一种结构和模式的进化,这种特定的模式能使一种文化根据环境进行必要的调适;后者则为一种稳定化的趋势,即保持已实现的合适的结构与模式。文化创造过程的全部结果就是产生一个有组织的文化整体,一种综合性的技术、社会和观念。它受制于可供其选择的自然界和外部文化的双重影响。文化适应中创造性的主要结果就是,它能在特殊的环境下产生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也就是说,地球上多样性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和多样性的发展历史造就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而正是这种多样性的文化才使人类有可能利用地球上多样性的各种资源。但工业文明的发展,却用人工的物质环境割断了文化和其居住地的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联系。因为其建立在机械文明基础上的先进的生产力,可以使人们建造一个自成体系的第二自然,也就是人工自然。在这种人造的自然中,人们的生产方式、甚至生活方式都可以不受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制约,它可以适用于所有的地区和国家。这种先进的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是从西方文化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对于非西方世界,这种技术方式本身没有文化上的合法性。但是,西方技术方式一经转移到非西方世界,它就能再生其母体文化,并且瓦解其他文化。使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减弱,甚至拉平。

费:我觉得你的这段意思还是讲清楚了的,我也比较赞成。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说,传统的文化是在不同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中成长起来的,当然也不排除它和周围其他文化间的相互影响。而现代文化是在一个统一的人工的物质环境中发展和创造出来的,一体化的人工环境、一体化的人工空间,是由一体化的科学技术所造成的,最后还将形成一个一体化的、世界性的经济市场。因此,文化差异的拉平和削弱,则是必然的趋势。

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的人工化的物质世界,同时也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种新的现代文化,也就是一个新的人文世界。为了能够适应这样一个新的人文世界,所有的民族都必须放弃自己传统的地方性文化,以便能够加入到这样一个新的人文世界中来。也就是说,全球一体化的发展,实际上就是要在新的人文世界,或新的人工物质环境中再造人类新的文化。但这种在人工物质环境中建造起来的新文化,是否就一定是人类文化的先进代表呢?我现在也很难确定。

方:我总觉得在这种在人工物质环境中再造的文化,有点象农作物中人工栽培的高产良种植物。作为人工栽培的植物,其特征是:繁茂多产,便于栽种,生长期短等,总之,有着无数的优点,不仅比野生的植物,就是比传统的农田作物也优良得多。因此,它倍受人们的青睐,许多地方的人们,都开始放弃传统的农田作物而改种这种优质的人工品种。在一般的人看来这没有什么不好,相反这是一种科学的胜利,是人类战胜自然的表现。但有一天,我无意中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报道的是,在湖北一个地区,从国外引进了一种高产的优质大豆,本来大豆长势很好,但由于虫害,豆苗大批的枯萎。科学家们研究后认为,主要是由于其基因有了弱点,才会遭到如此的天敌。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到野生的环境中去找到一种和这种大豆有亲缘关系的豆科植物,而这种野生的植物,由于长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长,具有强壮的生命力。如果能把这种强壮的基因提取出来注入到人工培植的大豆中,就能抵御病虫害的侵袭。

这篇短短的报道给了我很大的震动,因为我从来没有想到过,野生植物的生命力竟然比人工培植的植物的生命力强得多,更没有想到过,它们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的关系竟是如此的重要。我又接着找来了一些有关方面的资料。并进一步了解到,避免动植物灭绝的唯一办法,就是保留足够的遗传品种来成功地适应环境改变。如果它们的遗传多样性减低,那么它们所受到的危害程度就相对增加,有时会超过一个限度,结果一个品种就会无法避免完全消失的命运。其实,在农业史大部分时期,遗传的多样性不仅可以在粮食的野生亲属中间找到,还可以在所谓的农田种族或称原始栽培变种中找到。这些植物在遗传上与全球农业系统中使用的粮食作物有关联,是较原始的农业系统中开发出来的。不幸的是,许多农田种族由于现代高产品种的蔓延,目前也受到危害。1990年,在印度马拉斯举行了一次国际会议。这次会议作出结论说:“不幸的现实是,许多国家在知道或不知道的情况下,由于高产品种的蔓延而丧失了他们传统的农田族类,从而增加了遗传单一性。”而这种遗传单一性的后果就是将导致许多农作物的灭绝,人类的粮食将由此发生危机。从这个例子,我想到了文化,想到了如果文化的单一性发展,不仅会导致许多较原始的土著文化,甚至会导致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本土文化的消失,而这种消失会不会也将导致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危机,这就是我着手写篇文章的动因。

费:你从生物学的现象受到启发,这是可以的,只是不要把它作为你论文中的主要依据。因为文化虽然也是从生物里面出来的,但它本身已离开了生物,隔了一层。生物层和文化层是宇宙发展中的两个不同的层次,它们各有自己的特点。

你在文章中提到,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多样性的文化和多样性的智慧。本来应该是这样讲的,但很多的传统文化它们之所以不同,是因为当时它们各自发展的条件和所处的环境不同。现在整个世界都发生变化了,它们也不得不变,但是怎么变,现在很难说,这是一个很深刻、很值得人思考的问题。前面我已经说了,我赞成你所说的,西方人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制造了一个统一的人工化的物质环境,同时在这样的基础上出现了一个统一的大的新的文化环境。作为非西方国家的人怎样去适应这样的一个环境,也就是如何走向世界一体化的问题了,这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各自的文化基础不一样,各自文化发展的初始条件也不一样。

不仅如此,就是西方国家本身也还并没有适应它们自己造出来的这样一个新的人工的物质环境,也就是说,当今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还并没有真正的协调一致,新的物质文明需要有一个新的精神文明、一个新的文化观念、一个新的道德标准,但到现在为止,这个新的精神文明还没有真正跟上来,还在探索和完善之中。也就是说,人类新的发展建造一个了新人文世界,这个新的人文世界不是和自然统一的,而是对立,是和自然相对抗而存在的。但这种对抗的结果,就是自然环境的被破坏,河流、空气被污染,地球成为了不适合人类和其他生物居住的地方。如何解决物质发展和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关系,这就是西方文化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说现代人自己造出了一个人工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但自己也还不适应。而且,在当今的世界上,还有很多落后的国家没有参与创造这个环境,这些人和这个环境相隔很远,要他们适应这样的环境也就更难了。

在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不时听到一些唤起种族和民族情感的疾呼。这些力量所表现出来的外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根本上来讲,它们都代表了一种在失范的和混乱的世界上寻找归属的渴望。这一切都证明了这个世界的文化发展是不和谐、不平衡的。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一些落后的非西方国家有自己本身的文化传统,但这些文化传统已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了,他们要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去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第二个问题就是,西方社会也要面临如何与这些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发展相互协调,避免造成各种文化的对立化,以保证整个世界能和平相处下去。其结果就是,各民族都要面临一个文化自觉的问题,也就是如何去认识每个民族自身的文化的问题。你文章中总的观点我是赞成的,认为是有一定深度的。关键就是你要把自己的意思和观点表达清楚,让大家来共同关心和探讨这个问题。

方:谢谢先生的提醒。我认为,人类社会正在面临着一个重大的转型,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人类社会将从传统的、各自独立生存的民族国家的世界,变成一个互相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以高科技为基础的一体化的世界,同时共同结成一个高度的、容易冲突的、技术化的工业体系,因而将直接遭遇一系列经济、社会、生态问题,尤其是生态问题。对于生态问题不仅是有自然的生态,还有文化的生态。对于自然的生态,现在几乎全世界的许多领域都在关心,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发展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但对于文化的生态,真正关心的人微乎其微。很少有人能够真正认识到,其实我们所面临的自然生态的失衡与文化生态的失衡是有密切相关性的,是西方的文化以其强势的姿态介入世界每一个角落的结果。

在西方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最大限度的追求经济利益为目的现代工业文明,是一种奢侈的和浪费的文明,它的发展正在迅速地耗尽地球上许多珍贵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正在迅速的污染和破坏着地球上所有生命栖居的自然环境。表面上这是由于科学技术所造成的,但实际上,却是一种文化观念所造成的,在全体的人类社会中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崇尚奢侈、舒适、浪费,都认为人是可以战胜自然和主宰自然的。因此,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要想真正的解决自然生态的问题、环境污染的问题,仅仅依靠科学技术是不行的,因为科学技术是中性的,它是为具有不同的文化观念的人服务的。因此,人类今后真正要面对的,不是进一步快速的发展我们的科学技术,而是要重新调整我们的文化观,调整我们和大自然的关系,重新绘制我们心中的宇宙图像。在这调整和绘制的过程中,我们不仅需要西方文化,还需要其他多种文化和宗教的相互补充,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一种新的文化观念,以解救人类目前遭遇到的困境。 但我们如果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逐渐的失却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我们就会失去许多宝贵的、智慧的源泉。尤其是一些在与大自然长期斗争中成长出来的原生态文化,里面也许还包含着人类社会未来发展的某种宝贵的基因和经验。它对于现代文化的重要性,也许就象野生植物对于人工培植的、高产的农作物一样重要。当然也许我这个比喻是不恰当的。

费:你讲的这种文化的多元化是很重要的,现在很多人都希望用传统的多元化文化来对抗现代的一体化文化,但这种对抗最终是会失败的。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社会、新的世界,历史是不会往回走的,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应该怎么办?对于这个问题,学术界一直有两种意见,一种就是保持自己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但刚才已经说了,这一点是很难做到的,尤其是在全球一体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另一种就是三十年代胡适提出来的“全盘西化”,但这条路也是走不通的,是不可能,也是做不到的,因为一个民族是不可能忘记自己的过去和历史,重新开始的,它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己根深蒂固的民族习俗,除非这个民族消失了或被毁灭了。因为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慢慢的一点一点积起来的,我们的文化习惯也是从小养成的。要改变这些是很难的,有些地方几乎是变不了的。这样一来,两种不同的文化就会发生矛盾。

我认为,西方的文化固然有它的优越性,但它是不完善的,起码它没有解决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所以这种文化所创造出来的人文世界还是不完整的,要想让它完整化,还需要其他的许多文化来共同参与。所以,不能强迫所有的文化都一致,要强迫所有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一致,这是大家不能接受的,也不可能接受的。因为西方本身的很多问题都没有解决,包括它内部的各种社会问题、经济问题、生态问题等等。这个世界是人类共有的,它需要大家来共同参与,但不同文化和不同社会背景的人们,怎样才能携起手来创造一个共同的新世界,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这是一个属于新世纪所要面临的一个新问题,用传统的观念和办法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这恐怕要有一个新的方法和一个新的思维。

方:正因为如此,我才更觉得保持文化的多元化有多么的重要。也就是说,在人类社会已经步入新千年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庆贺人类在各个领域中所取得的种种胜利,同时还要反思我们现在在什么地方和我们将要向何处去。因此,我们对未来的展望和判断,要有一种全新的眼光和全新的认识,包括对落后民族文化的重新认识,包括对一些非线性思维方式的重新认识。

近几百年来,由于工业文明的发展,人类对于认识线性关系的自然事物和机械系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人类的理性能力对于非线性的自然系统、尤其是对于复杂的生态系统的认识和控制,则是粗浅的。一些前沿研究的科学家们承认,我们与宇宙的关联性正回到物理学,也回到生物学,他们认为在宇宙和生物圈中共同生存和共同进化的一切事物之间永远有纠缠和通讯。在此微妙的相互作用网中,人的心灵成为一个意想不到的积极参加者。但在有关心灵与宇宙的相通和感应方面,原始人以及一些土著民族比只相信科学的现代人要强得多。在这些人中间,常常采用一种比看、听和触摸更自发的通讯形式,他们中的一些巫师们和萨满们似乎有超人的视力和心灵感应的能力,在科学中称这种能力为变异的意识状态。有学者认为,这种变异的意识状态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因素,它的状态谱的一端渐入疯狂,另一端是到达最崇高的创造,深刻见解和天才的领域。变异状态的共同特征是,它使人与人之间和人与宇宙之间的联系高度加强,具有显著的超越个人相互作用和通讯的能力。

也许这种能力在传统科学看来是落后甚至是愚蠢的,但处于这种状态的人们却常常能根据这种超常的能力,敏锐的预感到生态系统将发生的种种变化 ,他们用自己的心灵与宇宙与自然保持联系。另外,在大自然中的长期生活,使一些落后民族的人们对自然中的气候、节律等方面的变化,比现代人敏锐得多。也就是说,近几百年的科学发展的确通过各种器材,延伸了人的各种外在的能力。但人自身的能力却不仅没有得到发展,反而正在迅速的退步。现代人追求的是效益、是大量物质的拥有、是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追求确实使人类的物质生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人类征服世界的能力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这种追求却使得人们失去了许多天生具有的各种能力,如:对事物直觉感悟的能力、和大自然直接相通的能力、与人亲和的能力、甚至爱的能力。人类发展了自己的物质空间,却窒息了自己的精神空间。因此,在新的世纪里,人类将面临的不仅是来自物质方面的革命,还有来自人类精神方面的革命,也就是人类自身的革命。如对人自身潜力的发掘、对自我创造力的发展、对人和人、人和宇宙、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以及对自身文化传统的重新认识和挖掘整理等等。从而使人类在一个更加广阔的历史空间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重新认识世界,重新认识我们的尖端科学,重新认识我们人类的自身,并从中找到一条新的通向未来的路。相反,如果我们在向前发展的道路上摒弃了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把它们作为一种落后的因素加以剔除,使许多民族和国家在失去其文化自信心的同时,也失去了其文化上的原创力。那么人类的文化的未来发展就将受到种种受到局限,并将失去许多新的可能性。

费:这就是说,在今后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上要允许不同文化的自我发展。现在西方文化在其先进技术的引导下,正在创造一个新的人文世界,但这个世界是不完善的,因此,不能强迫所有的国家和人们都要进入这个世界,并不是所有的人和所有的文化都能接受这个世界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就是接受了也不能解决问题。因为,西方世界的一些重要问题并没有解决,内部的社会问题没有解决,如吸毒、爱滋病、社会暴力、种族歧视等等;外在的怎样与其他文化共同相处的问题也没有解决,各种民族争端还在不断的发生。

另外,在人类未来的发展中,怎样才能创造出一个人类共同的文化,这是一个大问题,怎麽创造,现在谁也说不清楚。最大的问题就在这里,你触摸到了一个人类目前遇到的最根本的、最重大的问题。世界一体化的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大家共同遵守的文化规则和社会次序,甚至要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行为准则。这就不得不动摇各地方的本土文化所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的非地域化似乎是一个趋势。但这种趋势使人类进入了一个两难的矛盾境地,这就是追求物质文明的发展与自然生态和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还有追求一体化经济与文化多元性之间的矛盾。

目前文化所遇到的一个根本的问题是,现代人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局面,这个局面一方面是人创造出来的,但又不完全是被动的和受人支配的,它有它自己的发展规律,有时是人难以控制的。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它正在不断地发展,而且发展的节奏越来越快,这种发展最后会把人类的社会带到一个什么地方,真的是很难说。在有些方面人应当控制它,但现在却控制不了。老实说,在我的思想里面,觉得这样如果下去实在不行,最终也许就是毁灭。西方文化创造了一个一体化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许多地方性的文化不能适应它了,因为它们文化的来源不同嘛。现在困难的是,在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一个统一的经济环境中,一定要有一个共同的道德规范、共同的价值标准,因此,所有的文化都在面临一个转型的问题,都要无条件地交出自己的历史与传统,这在感情上是很难做到的,从客观规律上来看,也很难说是正确。所以人类遇到了一个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而且,这个问题现在不仅是文化的问题,还成了一个政治性的问题,里面还隐含着一个霸权主义扩张的问题。

西方所崇尚的物质文化可以解决许多问题,但有些问题是不能解决的,尤其是社会心理问题,在这个竞争的社会里,大家互相矛盾,互相仇恨,造成很多的社会问题。同时自然资源的破坏,环境的污染,都是目前西方国家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说明,西方人创造出了一个新的人文环境,这是一个高度人工化的环境,在这样一个高度化人工的环境里,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不能适应,就是它自己也不能很好的适应。因为现在的地球已经承受不了这种文明所带来的巨大负担,就是自然界的生物圈也很难适应这种环境所带来的副面作用。它的这种发展状态,不是向着一个相互平衡的、相互融合的道路上行走。而是朝一个极端的、失衡的道路上前进。当然,现在西方的许多学者也意识到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因此,才产生了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思潮来试图扭转这种趋势。

我认为,在今后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上,世界上的三种最主要的宗教文化要互相补充,一种是基督教文化、一种是佛教文化、一种是伊斯兰文化。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文化的分支和土著文化。对于原始的土著文化在我们现在看来是很落后和很愚昧的,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落后和愚昧里面也还蕴藏着许多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智慧。更何况他们长期生活在大自然中,对大自然变化的节律,对自然生态的理解可能会比我们这些现代人把握得更多。所以我们不要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原始的文化都是落后的,不合理的,都是要丢掉的或抛弃的。其实里面还可能有一些东西是可以值得我们今天新的文化借鉴的,可以成为我们今天新的文化发展的基础。

当然明确的说来,在原始文化和传统文化中是有很多不好的、落后的东西,是我们今天要抛弃的,但我们不要倒洗澡水,把孩子也给倒掉了。要留下许多优秀文化的种质,并在这基础上让它们得到重新发展,为人类的未来发展不断的提供新的养分。

方:按照生物学的观点,每一粒种子(以及每一根芽苗)都携带着种质;它不仅含有基因,而且还包含着全套的特殊机制,借以控制遗传、规定基因结合的模式、表现基因的特性。植物的未来健康取决于种类繁多的不可代替的种质。人类的社会也是如此,人类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也将取决于多元化文化的继续发展与保持。

对现代化过程中文化多元性遭到破坏问题的担忧,最早是由人类学家们开始的。美国著名人类学家萨林斯曾说:“比较矛盾的是许多人类学家所描述的传统都是受到了西方文化浸染过文化,没有人能描绘出他们最初的文化,许多文化都是在吸取了西方文化后重新塑造出来的。”但他后来又认为,对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因为从80年代开始,大部分第三世界出国生活的移民们又回到自己的国家来创建新的生活,他们的变化是在技术和生活方式上继续学习西方,但一些已经失去了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正在恢复,如传统的庆典活动、传统的公众仪式、传统的亲属网络等。他还认为,这种传统的恢复是创新的一种手段,世界文化的一体性和差异性是同时发展的,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已经在第三世界和第四世界形成一个普遍的现象,这些非西方的人创造他们文化观的斗争已摧毁了传统与变迁的对立、一体化和多样化、西方化和本土化的对立。在他看来这种本土化运动的出现使文化多元化的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但实际上只能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越来越深入发展的今天,民族文化的自我保护机制正在产生作用。但这种自我保护只是一种是下意识的?无意识的?还是对自身文化有一种真正的认识和真正的原创性发展?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我觉得文化不仅仅是一种习俗、一种观念之类的意识形态。它还应该包括生产方式、消费方式、生活方式等等这些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的、核心性的内容。当这些核心性的文化内容已经走向了一体化时,它所恢复的的传统文化还是其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吗?我在这里并不是反对非西方民族国家文化的发展,也不是要求所有的本土文化都要原封不动地保持它的原貌,而是希望这些国家的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还能保持自己文化的原创性,还能具有一种原创性的生命力,其发展是真正原创意义上的发展,而不是消亡或被取代,只是留下一种表面的躯壳。

费:你讲的这些有一定的道理,但具体怎么写你还要做进一步的思考。在我看来你的这篇文章要讲的实际问题就是,我们现在正面临一个新的文化因素,这种新的文化因素,改变了全球各民族文化原有的存在条件。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要适合这个条件,因为假如我们不能适合这个条件就不能生存下去。但事实上这种新的文化又是不去完整和不完善的,它的发展面临着许多的困境,因此,需要从其他的文化中去寻找一种能够补充其发展的不同的养分。就象你刚才说讲的,有一些传统的或原始的文化,它们和现代的这个新的文化,在认识世界的观念上,在研究问题的方法上都是完全不同的,但他们还是生存下来了,也就是说,他们有他们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

在昨天的一次会议上,我提到了中国的医学问题,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在这地球上生活了几千年,那时候并没有现代概念中的医院,但是他们是怎麽活下来的呢?这里面有很多的办法,有许多办法很经济、很实用,比如针灸、拔火罐、刮沙等等,有时并不需要药,就能解决问题。不但简单而且副作用很少。也就是说,在我们传统的文化中实际上是有很多好东西,值得我们去继承和挖掘的,所以这里就涉及到了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对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究竟有多深的了解,在这方面我们要好好的去研究和认识。

现在我们人类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一个新的人文世界和人文环境,我们要怎样去适应它,同时又不完全失去自己民族文化的根基,这的确是一个值得好好研究的问题。一方面要学习外来的新的文化,要想办法去适应这个新的世界,另一方面又要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其实传统文化不一定都是好的,里面也有很多的糟粕,就是看我们将如何去认识它和理解它。也就是说,我们要在新的条件下发展我们的民族文化,要创造适应新条件的办法,不是说把过去的传统拿来就用了,要从旧文化里面、本土文化里选取一部分继续发展。时代变了、条件变了、生存的环境变了、我们面对的客观世界也变了,这个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也包括人造的环境,这些变化太厉害了,现在连太空、连海底都在改变。现在是人造的世界在改变自然的世界,同时创造出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世界,在这个新的世界里,人类将面临许多的问题,有自然生态的问题,也有你所提到的文化生态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这些问题,也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办法,不要只看到一个途径和一个办法,不同的民族有自己不同民族文化的出发点。我们要根据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来进行创造,这就是文化的自觉和自新。自新,就是自我更新,从自我传统的基础上来自新,而不是从零开始。

你在文章中所说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新的概念,这个新的概念值得进一步探讨。在我看来,概念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实际问题,如何把道理说明白。简单的说,我们现在所遭遇的世界是一个新的人文的世界,各方面条件都适应了就是生态平衡了。所谓生态就是主观的条件适应一个客观的条件、一个客观的世界。这个客观世界本来是以自然为基础的,但现在有很多人造的东西进去了。我们在二十一世纪所要面临的,就是一个由西方文化所制造的人工的环境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所有不同的民族文化将如何去自新,如何去与其他的文化共处。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文化的自新与共处的问题。

方:先生提出来的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新再到文化的共处,这样的一个过程,帮助我解决了许多概念上的问题。这个观点出发,就是我们要在认识和发展自己文化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如何处理自己的文化和其他不同文化相处的问题。我在文章中谈到了许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其实这种关系,随着环境的变化也在不断地改变。

费:这种关系的改变,使我们面临到了一系列的重大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只仅仅只满足于一个概念的提出,还要做很多深入的研究。你讲的是文化生态的问题,我也曾在文章中讲过文化适调的问题,但这些问题都还没有讲清楚。其实简单一点来讲,就是人生活在一个客观的世界里,为了适应这个客观世界,人们找出了一套办法,这个办法就是人所创造的文化,现在这种文化和自然产生了矛盾,也就是说,我们的人造世界和自然世界发生了矛盾。那么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这就是我们目前所遇到的问题。

方:我认为,这种矛盾正是我们的文化观念所造成的,因为不同的文化观念会使人们构造出不同的人文世界,所以根源还是在于我们的现代文化不能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我们想到的是我们要去改造自然,让自然为我们服务,没有想到我们的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不仅要利用它,同时也还要和它协调一致。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以人为中心的文化观念在起作用。

费:这里涉及到一个文化的目的论,文化是干什么的呢?我认为,文化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更深入一步下去,就是要创造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艺术化的世界。也就是说,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再追求一个美好的精神世界。

方:我理解先生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不仅仅是一个生物的人,还是一个精神化的、富有创造性的人,他不仅希望能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还希望能有自我发展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而艺术就是一个能自我发展的自我表现的巨大空间。其实在人类的早期,艺术并没有脱离民众的生活,在那时每个人都能唱歌舞蹈,每个人都可以绘画和从事手工艺劳动。只是到了工业文明以后,高度专业化的分工使艺术开始脱离了民众、脱离了民众的日常生活。随着人类物质生活的进一步丰富,艺术又将回到人们生活的中间。人们将在物质丰富的基础上重建自己的精神家园,重建自己的艺术世界。对于现代的人们来说,艺术将不仅是艺术家的事业,也是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也乐于参与的日常活动。各种艺术活动的开展,实际上就是人类未来的自身革命的运动的开端。是人类另一次新兴革命开始的前兆。

费:我希望通过人类这样一次观念上的革命,而建立起一个美好的世界,一个艺术的世界。在这样的世界里,人们将从纯粹地追求物质享受中解脱出来,追求一种更有意义的非物质的精神享受,这样不仅能使自己的生活进入一个更高的境界,也可以使地球减轻不少的负担,从而能部分的缓解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被破坏的状况。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点愿望而已,能不能实现还很难说,我总是希望人能从物欲的贪婪中摆脱出来,从拜物主义的泥坑里自拔出来,更多的追求一种精神性的需求。因为,作为人最基本的文化的世界,远远地超出了生物的世界,人所追求的吃饱穿暖的物质方面的需求,还只是生物世界的要求。人作为一个生物体,他需要营养、需要活动的空间,这和动物的要求没有什么区别。但人类超过了这种动物的需求,进入了一个文化的世界,因此,他还有比动物更高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精神方面的需求。

为了满足人类在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人类建立起了自己的文化世界,可是现在这个文化世界里出现了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去解决这些问题,这就是我们今天讨论所涉及到的主题,这个主题我们今天只涉及到了问题的开端,今后还需要做更进一步的探讨。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有些问题你回去后再好好思考,并把它写到你的文章中去。

方:谢谢先生的指导,回去后我一定会再做进一步的认真思考。

 

 

 

 

方李莉记录整理

2001年 载于《民族艺术》

方李莉请教文章:《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载于2001年《北京大学学报》 第三期



[1] 《文化生态失衡问题的提出》一文费孝通先生看过以后,经作者修改,于今年5月,由“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三期刊出。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