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我会会员王毅教授参加斯洛文尼亚首届中国特别问题国际研讨会

[日期:2010-06-28] 来源:  作者: [字体: ]

到世界舞台发中国学术声音

——艺术人类学会员王毅教授近年在世界性学术论坛的活动略记

2010年6月3日到6日,中国艺术人类学会会员,重庆学者王毅教授应邀出席了有欧、亚、美三大洲近20所著名高校学者参加的“斯洛文尼亚首届中国特别问题国际研讨会”。大会在久负盛名的欧洲名校卢布尔雅那大学举行,这是该校亚非系和中国文化研究中心于2006年承办“第16届欧洲汉学大会”以来,再次举办有世界影响的“中国学”盛会。除校方官员外,中国驻斯洛文尼亚大使孙荣民亲临开幕式做了即兴演讲,并率使馆官员与各国代表共进晚餐。在三天会期里,来自世界三大洲15个国家和地区世界一流高校的学者济济一堂,从:“魏晋南北朝历史”“传统中国科学”“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主题”“情感与价值观”“宗教与哲学”“文学:接受与分析”“魏晋南北朝艺术史”“文学的现象学与伦理学研究”等八个方向,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哲学、科学、文学、艺术、历史……进行了深入研讨和激烈争论。

在6月5日的演讲报告中,王毅以田野调查结合典籍研究的方法,以他思考多年的原点价值观理论解读了反映竹林七贤核心人物关系的千古名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报告以翔实的资料,严密的推理证明:《绝交书》非但不是为了“绝交”而写,恰恰相反,是为了保护对方而作;嵇康的“七不堪”诸如“挠虱子、睡懒觉、犯教伤义、心不耐烦、刚肠嫉恶、轻肆直言……”之类自我贬损,未必是真事,更有可能的是:作者故意把自己说得不堪大用,从而达到激起当权者厌恶的目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司马政权对山涛举荐人才不力的不满转移到自己身上。而司马昭看到这封信的反应:“大将军闻而恶焉”说明嵇康成功达到了引火烧身,保护朋友的目的。再看山涛其人,他既有周旋于各种权贵之间的能力,又多次冒死保护嵇康,在嵇康去世20年后,还冒死举荐嵇康之子嵇绍出任大官。山涛一生,虽然在曹氏和司马政权之间走钢丝而显得游刃有余,一生为民族、为国家做了很多贡献,但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一贫如洗。这就说明:他不是贪慕富贵的“功名之士”,而是忠肝义胆,为民族、为朋友无私奉献,一生清白的“抑己利他”典范!王毅的演讲引起了全体代表浓厚的兴趣和普遍的惊讶,并时时对风趣幽默的演讲报以会意的欢笑。会后,欧美学者和大陆留学生纷纷向王毅教授祝贺或请教,对王毅教授敏锐的学术目光和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这个演讲的核心概念:“抑己利他”价值观,是王毅教授原创的理论术语的核心概念,王毅称之为中国文化圈的“原点价值观”。在王毅看来,从生活中提炼中国文化特色的判断和描述,比从“书籍文物”探求哲学思想路径更可靠,也更符合中国文化发展轨迹和规律。为此,王毅以人类学研究成果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探寻中国文化特色。由此发现:与古希腊以来延续至今的“个人利益高于一切”的西方原点价值观相比,中国文化原点价值观有两方面,一是互相以他人为重,一是推崇自我牺牲利益。这个特点:最好用“抑己利他”来概括和描述[1]。《肝胆相照还是挚友绝交——<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抑己利他价值观》一文,便是他以原点价值观“抑己利他”为工具审视和探索中国文化规律的最新尝试。

王毅教授说:《肝胆相照还是挚友绝交——<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抑己利他价值观》是为了符合本次会议要求而临时找的题目,同时也是为了验证“抑己利他”价值观是否也适用于魏晋南北朝——这个被认为中国历史上“文化转型、断裂”时期社会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实验。实验结果是:“抑己利他”价值观不仅是儒佛道无不遵循的价值观,也是竹林七贤核心人物的行为准则。这个事实本身从中国文化的一个崭新角度证明:原点价值观在文化肌体中无处不在。而《绝交书》作为千古名篇,不但不是嵇康、山涛间断交的标识,相反是中国传统文士之间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过命之交”的证明,和山涛、嵇康正面形象的证明。在“羞庖厨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脔刀,漫之膻腥”等话语中,还顺便流露了中国文化圈内亲密朋友之间“打是亲骂是爱”的独特情趣。

本次会议已经引起国际汉学界的关注,剑桥学者出版社(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决定出版大会论文集英文版。以之为契机,相信王毅先生自成一家的“原点价值观”说,会在更大范围引起人们的注意。

近年来,王毅教授除了在世界顶级刊物和著名学术出版社发表论著外,力图每年都在世界学术舞台上发表一点结合田野调查和古籍研究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探寻中国审美文化特色和探寻中国文化特色两个方面,每每有出人意料的洞见。2006年,他和傅晓微博士在国际美学大会理事长会议(成都)上共同发表了论文“Is the Chinese Character Mei Equal to Beauty?”,文中指出孟子关于六善的命题:“充实之谓美”长期被视为“儒家美学经典命题”,但那个判断,其实并无论美的旨趣。他以“充实之谓美”为切入点,对美学界普遍认同的“中国美学的基本特点是美善合一”的公理性认识,提出了有力的质疑,他的观点,引起到会学者极大兴趣,讨论时间长达40分钟。2007年,王毅在17届世界美学大会(土耳其·安卡拉)上,进一步发表了直面中国美学特征的论文“Confucius’ Aesthetic Educational Theory: Juxtaposition of Rite and Arts”,明确指出:“儒家美学的基本特征是礼乐分立,而不是美善合一”;2008年,王毅在22届世界哲学大会“美学与艺术哲学”(韩国·首尔大学)分会场发表演讲:“Is the Unity of Goodness and Beauty the Feature of the Confucian Aesthetics?”,进一步对“美善合一是中国美学特点”的中国美学研究的理论基石提出颠覆性意见,也引起国外参会学者的极大兴趣。

王毅的“美学思想”根本上源于对中国文化原点价值观的认识,他认为:没有对中国文化特色透彻的认识,就不可能对中国审美文化有正确的认识。所以,比起对中国美学特色的探讨,他更看重的对中国文化特色的探索。为此,他多次在世界学术舞台运用原点价值观原理与世界著名学者面对面交锋。在22届世界哲学大会主会场,王毅同本次大会表现“最牛”的学者——加拿大著名哲学家格朗丁(Jean Grondin)教授,就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对话的平等性进行了激烈的论争。针对格朗丁发言中流露的:“有的文化有弊端,不能都宽容”的观点,王毅以希腊三代神王交替和中国神王交替特征为例,以反诘的形式挑战格朗丁说:东、西方在宽容问题上的差异,早在神话时代已经存在,您的观点中蕴含的“有些文化优越”观点,是源自古希腊的西方观点——王毅的3分钟发言,本身就建立在对原点价值观决定文化行为的认识之上。不仅赢得格朗丁教授的认真对待,更得到大会主持人,德高望重的日本哲学家今道友信(Tomonobu lmamichi)的高度赞许.2009年,王毅在“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主会场宣读了长篇论文《从女娲补天到汶川地震——千年一脉的中国文化原点价值观》。文中直接针对新儒家只能“到书籍文物里面探求哲学思想”的中国文化传统研究模式提出了质疑,并说明:仅靠书籍文物蕴含的哲学家观点研究中国文化, 至今对中国文化特色“说不清楚”,本身就证明了这种几乎成为主流的研究模式存在缺失……由此可见,王毅关于嵇康、山涛关系的论文,也是他关于中国文化原点价值观研究的又一次延伸和进一步发展。



[1] 参阅王毅《从女娲补天到汶川地震——千年一脉的中国文化原点价值观》,第十六届国际中国哲学大会论文集,2009年,(台北)辅仁大学。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