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董波:《呼图克沁——蒙古族村落仪式表演》

[日期:2010-05-10] 来源:本站  作者: [字体: ]

呼图克沁

目 录

导 言 …………………………………………………………………………… 1

一、研究的缘由及其意义和思路 ……………………………………… 1

(一)研究的缘由及其意义/1

(二)研究问题域/4

(三)研究思路及其分析框架/4

(四)本书的研究范式:描述—解释范式/5

二、仪式戏剧——“呼图克沁”……………………………………… 5

三、蒙古族村落中“呼图克沁”个案研究方法论思考 ……………… 8

四、有关“呼图克沁”的研究成果 …………………………………… 9

五、本书的资料、研究理论与方法 …………………………………… 11

(一)本书的资料/11

(二)本书采用的理论与方法/12

第一章 “呼图克沁”的历史与变迁 ………………………………………… 16

一、“呼图克沁”称谓考辨 ……………………………………………… 16

(一)“呼图克沁”称谓的含义/16

(二)“呼图克沁”称谓分歧/17

(三)“呼图克沁”名称定位/20

二、“呼图克沁”的源与流 ……………………………………………… 22

(一)“呼图克沁”起源的年代及缘由/22

(二)“呼图克沁”的演变及其阶段/24

第二章 象征、信仰与意义 …………………………………………………… 38

一、角色及其象征 ……………………………………………………… 39

二、信仰的文化底蕴 …………………………………………………… 47

(一)白老翁(查干·额布根)信仰/47

(二)火神信仰/48

三、“呼图克沁”信仰的意义:崇尚功利的神灵观 …………………………… 52

(一)“呼图克沁”信仰的传统功利神灵观:求子与驱邪/52

(二)“呼图克沁”信仰的现代功利神灵观:娱乐、认同与安慰/57

第三章 社群、剧场与仪式 …………………………………………………… 66

一、社群区域与剧场空间 ……………………………………………… 66

(一)历史沿革与社会变迁:敖汉部/66

(二) 历史沿革与社会变迁:敖汉旗/70

二、“呼图克沁”:一个独特的仪式剧 ………………………………… 76

(一)表演场合与演剧意义/77

(二)祷词分析/91

第四章 “呼图克沁”艺术本体与特色 ……………………………………… 94

一、“呼图克沁”仪式歌曲 ……………………………………………… 94

(一)“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短调、长调并存的旋律风格/95

(二)“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曲式结构/96

(三)“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节奏节拍/97

(四)“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调式调性/99

(五)“呼图克沁”仪式歌曲的歌词特色/100

二、“呼图克沁”仪式表演中的韵白 …………………………………… 117

(一)“呼图克沁”中不同场合的韵白表演/118

(二)“呼图克沁”韵白表演的特征/121

(三)“呼图克沁”的韵白与好来宝/122

三、“呼图克沁”仪式舞蹈 ……………………………………………… 123

(一)仪式舞蹈种类/123

(二)“呼图克沁”仪式舞蹈基本动作/125

(三)“呼图克沁”角色舞蹈/126

(四)“呼图克沁”仪式舞蹈场记/138

四、“呼图克沁”伴奏乐器及伴奏方式 ………………………………… 144

第五章 “呼图克沁”存在的现实基础 ……………………………………… 147

一、来自传统的力量——现阶段村民的价值观及内心需求 ………… 147

二、来自市场经济的力量——经纪人的出现与推动 ………………… 154

三、来自政府的力量——政策的松动与认可 ………………………… 157

四、来自专家学者的力量——民族民间艺术资源的发掘与利用 …… 159

五、来自民族传统文化自觉的力量——民间艺术背后的文化认同 … 160

附录 “呼图克沁”仪式歌曲 ………………………………………………… 163

一、踩街仪式歌曲 ……………………………………………………… 164

二.进院仪式歌曲 ……………………………………………………… 168

三、屋内祝福仪式歌曲 ………………………………………………… 170

四、告别仪式歌曲 ……………………………………………………… 175

五、仪式结束歌曲 ……………………………………………………… 176

参考文献 ………………………………………………………………………… 179

著作类 …………………………………………………………………… 179

论文类 …………………………………………………………………… 184

后 记 …………………………………………………………………………… 189

后 记

能够成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研究所副所长、中国艺术人类学中心主任方李莉研究员艺术学专业的第一位博士生,既是缘于偶然,也是我毕生最大的荣幸。在三年难忘的博士研究生攻读期间,方老师悉心教诲,不仅帮助我顺利完成了跨越音乐学与人类学两个学科的艺术人类学方向的博士论文,而且循循善诱,一步一步带领我步入学术研究的神圣殿堂。本书就是我在读博期间参与方老师负责的国家重点课题“西部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与利用”的一个关于少数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挖掘、整理的子课题。在导师方李莉研究员的理解、鼓励下,在课题组众多师长、同窗学友的共同努力下,我所承担的这一子课题终于得以完成。最初,我采访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乌兰召村“呼图克沁”的想法得到了课题组的高度重视,课题组将唯一的一台摄像机借给我使用,坚定了我采访成功的信心。

利用寒假和暑假,笔者回到故乡——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跟住在赤峰市的父母说明采访乌兰召村“呼图克沁”的打算后,得到了父母大力的支持,我下乡采访时父亲坚持要同行,他说:“我就做个兼职的摄像师吧。”前后共四次田野调查,每一次田野调查都是父亲陪同我前往。现在我的脑海中还能够浮现出父亲背着摄像机奔走在田间地头儿、农家小院儿、旗县文化馆的身影。尤其2005年正月,我和父亲在乌兰召村追踪采访“呼图克沁”仪式表演期间,下雪天冷路滑,开敞篷三轮车运送“呼图克沁”艺人出村演出的经纪人开翻了车,将车上全部艺人加上我和父亲掀翻在地,发生了有惊无险的翻车事件,而父亲在翻车事件之后,依然毫无怨言地奔走在零下27℃滴水成冰的风雪中为我摄像;在2005年8月30℃的酷暑中,有关节炎的父亲挥汗如雨地与我一起奔走在乌兰召村挨家挨户发放村民“呼图克沁”信仰状况调查表……。可以说,在我承担的西部人文资源子课题中凝聚着父亲的心血和母亲的期盼,每念于此,我的心中感到无比欣慰的同时也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和重担。正是由于父亲、母亲的大力支持,使得我对于乌兰召村的采访得以顺利进行。

除了导师的指导、关怀,父母亲的大力支持和同窗好友的关心之外,还应该感谢我在“呼图克沁”采访期间给予过我无私帮助并为我提供大量文字、图片、音响资料的各位前辈学者。他们是赤峰市文化艺术研究所李宝祥研究员、敖汉旗文体广电局于海永局长、敖汉旗政协主席韩殿琮先生、敖汉旗文化馆吴谡馆长、原赤峰市歌舞团舞蹈演员扎戈米先生。

此外,感谢为我们课题组采访提供方便条件的乌兰召村各位领导。首先要感谢乌兰召村的徐子龙村长、王忠文村长为课题组成员提供的必要的生活起居条件。在采访期间,课题组成员曾经借住过乌兰召村村委会,时年62岁的村民肖海宗(村委会看门人)负责为我们做饭。此外,课题组成员也曾借住过王忠文村长的家,王忠文村长的妻子孙兰英勤劳热情,为我们将火炕烧热,还让女儿王红双一直陪伴我们当向导,为课题组成员解决了初到乌兰召村人生地不熟的问题。

另外,特别感谢在采访中给予过课题组成员以极大帮助的“呼图克沁”艺人们,他们是李维峰、李发、鲍海杰、李福山、金生、武政权、郑国华、郑国玉、郑国军、于学龙、李海波、梁海艳、邱永胜等。尤其感谢的是曾经给予过我极大帮助的艺人李福山。李福山不仅为我演唱了他所掌握的全部“呼图克沁”仪式歌曲,而且还挽留课题组成员住在他家里,对于我们安心进行调查采访给予了极大便利。特别要感谢李福山的妻子董淑英、女儿李秀平和儿子李海波,他们不仅为我们安排饮食,还总是在我们采访缺人手的时候帮忙跑前跑后。

同时,还应感谢配合我们采访的乌兰召村热心的村民赵文渊,早年曾经参与过“呼图克沁”演出的村民常海、国宝祥、陈秀英、鲍凤兰(艺人李发的妻子,李福山的母亲)、吴国庆、佟海泉、曹国福、杜日娜等。

手捧着这本凝聚着课题组成员心血的书,我思绪万千。请允许我再次深深感谢我身边每一位曾经给予过我们这样或那样无私关怀和帮助的老师、同学们、前辈学者们以及乌兰召村“呼图克沁”艺人们、村民们,可以说,没有大家给予我们课题的理解和支持,就没有我们今天“呼图克沁”研究课题的顺利结题。

由于本人学识所限,难免有许多不足和疏漏之处,恳请各位前辈学者、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董 波

2008年3月于呼和浩特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