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字时代青少年的艺术人文素养
1.1 审美教育的当代性
审美教育历史悠久,在中国社会现代化的早期阶段,蔡元培先生继承中西美育传统主张,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重要美育理论。他认为,“人人都有感情,而并非都有伟大而高尚的行为,这由于感情推动力的薄弱。要转弱而为强,转薄而为厚,有待于陶养。陶养的工具,为美的对象,陶养的作用,叫做美育”[1]。同样地,陶行知先生在创办南京安徽公学时,也提到审美教育是三个教育目标之一。这三个教育目标是:研究学问,要有科学的精神;改造环境,要有审美的意境;处世应变,要有高尚的道德修养[2]。之后,近现代重要的中国美育学者还包括王国维、梁启超、鲁迅、朱光潜、曾繁仁等。
西方美育史上,1975年席勒于《审美教育书简》中表示,游戏冲动是感性冲动与形式冲动之间的集合体,是实在与形式、偶然与必然、受动与自由等的统一;这样的统一使人性得以圆满完成,使人的感性与理性的双重天性同时得到发挥,而人性的圆满完成就是美。只有人在完全意义上的人的时候他才是审美的人,只有他是审美人时,他才是完全的人和完整的人[3]。他的审美教育理论是在工业化文明条件下人文主义思想的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表达,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席勒写作《审美教育书简》是法国大革命之后半年,是启蒙主义时代,是人类在思想和精神上十分强健和积极的时代。在那个时代,文学上有歌德的《浮士德》、音乐上有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哲学上有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他们致力于用审美的方式来解决现实世界所造成的分裂和对立。
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入,世界范围内文化经济时代或者说资本主义时代的来临,新一轮技术革命正在兴起,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我们所处的当今时代已与蔡元培、席勒所提倡的美育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随着信息革命和生物革命的发展,人类社会的主要对立不再是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的对立,不再是情感与工具理性的对立。在当代社会,人类社会的主要矛盾重新回到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重新成为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问题。
- 随着新一轮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类的闲暇时间大量增长,审美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人都是艺术家”的乌托邦理想主义成为现实。在启蒙主义时代,艺术创作是“天才”的特权,席勒自己就因为文学创作能力从社会下层进入上流社会。在当代社会,任何一个人都可以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生产”艺术作品,并且可以实现在一定程度上的社会性传播。
- 随着艺术家与普通人界限的模糊,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消失,艺术和审美活动的基础从机械复制转向了个人自我中心的生产模式。如果说平推磨是第一次轴心时代艺术生产的物质基础,蒸汽磨是工业化革命时代艺术生产上的物质基础的话,那么,也许可以说,云计算和区块链是当代艺术生产的物质基础。
基于以上变化,审美教育的问题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诚如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所说,当代中华美学精神是中国美学史乃至人类文化史上一个全新的概念,它所概括的是一种新的美学结构体系和新的审美文化观念。它的产生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历史地和逻辑地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文化基本观念及其文化结构体系发展到新时代,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新的历史条件下所呈现出的一种新的形态。习总书记的讲话,确定了新时代美学研究的时代宗旨,为建构当代审美教育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引。因此,我们认为“人人都是艺术家”的物质基础出现之后,审美活动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和关键问题就成为当代美学和人文学科应该认真思考并且给予回答的问题。
1.2 当代青少年素养问题
在当代审美教育理论中,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培育是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自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强调“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也是我们党的未来和希望”[4]。青少年时期是人类一生中的关键阶段,是个体在消除认同性危机的过程中建立成熟的自我人格的决定性转折点,是个体从不成熟的童年走向成熟的人生的过渡期。此时,他们正处于半成熟半幼稚、半独立半依赖、感情强而理性弱的状态。而审美教育,可以培养他们正确的审美意识和理念,强化他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和创新力,丰富他们的情感和精神世界,让他们从幼稚的儿童成长为成熟的、自我内部以及自我与社会都协调的完善的、高素质的和全面发展的人,从而最终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根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青少年是我国最大的网民群体。截至2019年6月,35岁以下青少年网民群体占总体网民的57.35%。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4.60%;其次是30-39岁和10-19岁群体,占比分别为23.70%、16.90%,与2018年末基本保持一致。另外10岁以下网民占比为4.00%,也与2018年末基本保持一致。由此可见,青少年的互联网普及率大幅高出全国人口的互联网普及率,且逐年呈现低龄化趋势。极高的网络参与度充分表明,青少年是当代名副其实的网络世界“原住民”。
数据来源: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9.8
虽然青少年的网络使用普及率高,但是网络素养总体得分不高。《中国青少年网络素养绿皮书(2017)》指出,青少年网络素养平均得分为3.55分(满分5分),网络素养水平总体上处于及格线以上,有待进一步提升。调查发现,青少年在主动搜索和整合信息内容方面能力不足,对数字媒介依赖程度高等问题。但同时数据也显示,在学校因素中,学校开设相关课程、教师使用多媒体的频率与青少年网络素养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所以,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来提升青少年素养是当代审美教育中最迫切的任务之一。
1.3 短视频与青少年审美教育
短视频是指在互联网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视频内容,时长从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已有的文献研究显示,短视频具有短、小、精的特征,可以传递大量的信息、增加互动性、释放情绪和促进社交(赵煜等,2015;韩存齐,2017;Abidin, 2017; Weimann & Masri, 2020)。虽然它短小,但它可以大量快速地传播,所以受到各大平台、群众和资本的青睐。数据显示,青少年经常利用网络进行学习,占比达到89.60%。其次是上网听音乐和玩游戏,分别占65.90%和61.00%。值得注意的是,短视频作为新兴媒体传播方式,占比却达到46.20%,较2018年的40.50%又进一步得到提升,成为青少年网民上网从事的主要活动之一。
据课题组统计分析,截至2020年2月短视频软件中,抖音短视频的日活跃用户数最多,为3.2亿人。其次为快手和西瓜视频,分别为2.3亿人、0.45亿人。数据表明,抖音短视频在同类软件中最具影响力。抖音短视频是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于2016年9月20日上线的一款创意短视频社交软件。
自2019年起,抖音短视频开始联合中央美院、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众多艺术机构启动“DOU艺计划”,旨在通过短视频进行艺术普及,推动艺术创作与交流,让人人都成为艺术家。经过一年的努力,截至2020年6月,已累计产生艺术类短视频2.8亿条,累计播放数超1.5万亿次,累计点赞数超490亿,累计评论数超26亿,累计转发数超10亿。其中,35岁以下观看艺术类视频用户占总体用户的60.60%,较2019年3月增长5%,增幅第一。31-35岁年龄段的用户占比最高,达到20.60%;其次是25-30岁和19-24岁,占比分别为16.60%、13.30%。数据表明,青少年是观看艺术类短视频的最大用户群,为构建短视频美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 课题组统计数据还显示,35岁以下观看艺术类视频用户男女比例为55%和45%,差异不显著,较为均衡。 艺术类视频播放数TOP8门类为舞蹈、音乐、戏剧影视、绘画、建筑、书法、戏曲和文学。以下为各门类播放数TOP3。
课题组研究发现,虽然艺术类短视频广受青少年们欢迎,但其内容质量参差不齐,所以短视频是否具有审美教育功能成为学界争议的新焦点。例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姚建彬教授论及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认为这个时代的审美教育具有复杂性,具体表现为青少年审美素养的多层次差异,包括洲际、国际、族际、男女等差异。因此,当代青少年审美教育是一场艰难的审美救赎。而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知识的惠普——短视频与知识传播研究报告》发现,一方面短视频使日常生活知识化,使隐性知识显性化,拓展了“知识的边界”,降低了知识生产的门槛,激发大众的知识传播热情,令普通人也能够参与到知识传播中来;另一方面,短视频打破了知识在传播和接收中存在的固有壁垒,以社交为纽带进行知识共享,将个体学习转化为大众分享和参与,让知识可以触达更多的人。所以,短视频不仅能传播知识,而且能教育他人。
对此,我们认为,短视频中个体化的艺术表达的确会出现泥沙俱下,甚至是乱象丛生的情况。这是因为目前的社会条件和社会机制仍然是一个“必然王国”的世界,人们“真实的需要”和他们的“直接需要”仍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造成的。尽管如此,短视频技术却极大地解放了人类的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美育的形式和内容也相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也就是说,短视频平台把艺术创作的门槛极大地降低了,曾经笼罩在艺术生产领域的迷雾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清除。同时短视频的艺术表达又具有形式化和普遍性,这是一种新的文化基础,为艺术创造力的普遍化实现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对于其内容质量等问题,理想的方向和出路是:加强对新的艺术形式、内容和审美经验模式的引导和评估,建立完善的艺术人文审美机制,让专业美学和艺术批评积极介入,唤起和激励青少年对审美解放的追求、对获得审美经验完整性的向往。通过情感结构的调整和改变,实现文化习性的进步,使青少年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从自在的状态达到真实而全面的自由。
1 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构建
2.1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为把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要求,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其中,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发展核心素养,学生明确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德智体全面发展。目前,根据现实需要,教育部已完成核心素养总框架初稿,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
2.2构建短视频美育的基本框架
基于此《意见》,课题组相应地抽取了这三个维度来描述短视频如何在审美教育中发展青少年核心素养,每一维度包含多个测量指标,从而最终构建短视频美育的基本框架。
- 维度一:短视频美育与文化基础
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超千位艺术家在抖音打造艺术直播课堂、云课堂、云教学等,满足大众的文化需求,试水将新媒体纳入教学体系,为艺术教学提供了新渠道。
- 维度二:短视频美育与自主发展
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在“DOU艺计划”中,抖音短视频面向所有人寻找“艺术推广官”。普通用户在抖音发布短视频,带话题#人人都是艺术家,点赞最多的视频创作者即可获得认证为“抖音艺术推广官”,并可获得官方指导与多方面的资源支持,鼓励艺术爱好者自主发展。
- 维度三:短视频美育与社会参与
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疫情期间,抖音短视频号召艺术家和艺术爱好者在疫期用短视频进行艺术创作、艺术记录和艺术传播。自1月27日起,抖音短视频联合上海、四川、河南、内蒙、重庆、广东、安徽、湖南等地方文艺界,发起了文艺抗疫系列话题,如#艺起战疫#、#艺起前行#等,大力推动公众社会参与机制。
2.3 研究对象和构建方法
由此,本研究的主要对象为艺术直播课堂、艺术推广官和文艺抗疫的话题,报告统计了所有与之相关的短视频,以及相应产生的用户内容,包括赞、转、评等数据(截止到2020年6月)。随后采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 的研究方法,对这些抓取的数据资料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研究采取数据挖掘的方法,主要原因有三:(1)它可以从海量数据中有效地提取未知和有价值的信息;(2)分类数据和发现新数据模式;(3)减少大数据研究的时间和精力。综合以上的原因,数据挖掘是当前新媒体影响下美育研究中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之一。
首先,对艺术直播课堂的研究可以具体细分为艺术顾问团和青少年受众两方面。数据统计主要包括艺术顾问短视频的创作内容和数量、播放数、点赞数、转发数、评论内容和数量。其中,创作数、播放数、点赞数、转发数和评论数是抖音艺术顾问对艺术文化教育量性研究有效反映指标,而创作内容和评论内容则是抖音艺术顾问对艺术文化教育质性研究的有效反映指标。这两方面数据的结合,能大致反映具体艺术直播课堂中短视频对青少年受众的艺术文化基础教育的程度。
其次,对艺术推广官的研究同样地可以具体细分为艺术推广官和受众两方面。数据统计 主要包括青少年艺术推广官短视频的创作内容和数量、播放数、点赞数、转发数、评论内容和数量。其中,短视频的创作内容和数量、播放数是青少年自主发展能力的有效反映指标,而转、赞、评则是青少年自主发展影响力的有效反映指标。这两方面数据的结合,能大致反映具体短视频如何培育青少年自主发展艺术人文素养以及影响其他更多的受众。
最后,对文艺抗疫话题的研究主要以#艺起战疫#和#艺起前行#这两个话题为例。数据统计主要包括话题相关短视频的创作内容和数量、播放数、点赞数、转发数、评论内容和数量。其中,短视频的创作内容和数量、评论内容是青少年社会参与深度的有效反映指标,而播放数、点赞数、转发数、评论数是青少年社会参与广度的有效反映指标。这两方面数据的结合,能大致反映具体短视频对青少年艺术人文素养中社会参与素质培育的影响力。
3 短视频与青少年艺术素养培育形式
3.1短视频:获得审美文化新途径
截至2020年6月,平台数据显示艺术直播课堂已播放超过5000场次,近1000位艺术家在抖音直播艺术教学,直播时长超过6000小时,直播观看达2037.9万人次。并特别推出“方舱直播时间”,将艺术家们的抖音短视频、头条直播课堂搬进湖北各方舱医院,在不影响医护工作的情况下,通过直播、短视频、图文展示等形式,用艺术帮助医护人员和患者保持乐观心态,提振与病魔作斗争的信心和勇气。其中,TOP3最受青少年欢迎的直播课堂艺术内容分类主要有舞蹈、文学、戏曲、雕塑、音乐、书法和绘画,尤其舞蹈的线上教学是青少年全年龄段播放数TO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