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李云雷:“青年文艺论坛”的探索

[日期:2013-11-07] 来源:  作者:李云雷 [字体: ]

2011年6月,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组建了“当代文艺批评中心”。组建这个批评中心,是出于以下几方面考虑:第一,最近几年,中宣部、文化部领导一直强调需要加强健康科学的文艺评论,但是现实中的状况并不尽如人意,我们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一点工作;第二,当前文艺界不断涌现新的文艺作品、新的文艺现象与新的文艺思潮,需要及时追踪研究、分析、评判,并加以引领;第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主要以理论研究见长,组建一个对当前文艺现状进行研究与批评的专门机构,既可以为理论研究提供当代文艺新鲜活泼的经验,也可以为观察当代文艺提供一个理论视野,让理论与批评在良性互动中健康发展。

当代文艺批评中心成立后,每月举办一期“青年文艺论坛”,对当前文艺的热点与前沿问题以“专题发言+圆桌式讨论”形式进行研讨,在文艺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为社会各界所瞩目。

“青年文艺论坛”至今已举办29期,其中既有对具体文艺作品的讨论,也有对整体性文艺现象的研讨,前者如对短篇小说《归来》的讨论,对《金陵十三钗》、《甄嬛传》、《一九四二》等影视剧的分析等,后者如“新世纪中国电影的‘繁荣’与忧思”“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传承与新变”“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美国想象”“娱乐文化的形式变迁与时代内涵”等专题讨论。在这些讨论中,论坛既关注文艺热点焦点,也注重由点及面,探讨当代文艺的整体性问题;既重视不同艺术领域的具体作品与现象,也注重其背后深层的理论与历史问题,力图把握当代文艺的发展趋势和规律。以“消费文化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为例,触发这期论坛选题的是当时新版电视剧《红楼梦》、《三国演义》的播映。但在讨论中,我们没有止于这一文艺热点,而是梳理了四大古典名著在20世纪的传播过程,它们的影视剧改编史,以及四大名著在中国文化结构中的位置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着重探讨了消费文化时代新版改编的特点及得失。这样,我们便将具体作品的评价放置在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中,通过审视历史的变迁更准确地把握其时代特征。再如“窃听故事与意识形态的表述”,筹办这期论坛的起因是刚发生不久的斯诺登事件,我们以这一新闻热点为契机,从表现窃听故事的《窃听风暴》、《全民公敌》等作品入手,梳理了有关的影视作品演变史,分析了冷战中及冷战后的西方意识形态在窃听故事中所起到的支配性作用,并结合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探讨了西方大众文化与其现实政治之间的矛盾与悖谬。这样一个理论与历史的新框架,为我们打开了探讨问题的新空间。

“青年文艺论坛”的核心成员主要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同时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电影学院、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青年学人。他们既经过良好的专业训练,有着扎实的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同时也具有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对当代文艺有着独特的观察与思考。1990年代以来,学科化、职业化是人文社科领域的一个重要趋势,这当然有助于中国学术理论循序渐进地建设和发展。但另一方面,过度的学科化、职业化也造成分科窄细、脱离现实、问题意识淡漠以及学术等级森严等缺点。“青年文艺论坛”以当下的热点和前沿问题为中心,努力使学术理论和知识重新回到现实,针对现实,从现实的社会经验与文艺经验出发,不断提出新的问题,在讨论中深化、更新对世界的认识,探寻文艺发展的新思路。这是“青年文艺论坛”的探索,也是年轻一代的探索,或许酝酿着当代学术与批评范式的重要转换。

“青年文艺论坛”所关注的,是当前最新的文艺作品、文艺现象与文艺思潮。我们试图站在中国文艺发展的前沿,对这些新的作品及新的美学经验做出及时而深入的分析和判断,以理论的自觉对新经验、新现象、新问题做出积极的回应。2012年9月15日,电影《白鹿原》首映,同月20日,“青年文艺论坛”便组织了以“《白鹿原》: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为题的讨论。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是在2012年10月11日发布的,一周之后,“青年文艺论坛”便在18日举办了题为“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的座谈会。类似这样新鲜话题,是“青年文艺论坛”在选题时特别关注的。当然,我们也并非简单地追逐热点,而是选择那些能够由点及面、深刻反映时代症候的“热点”加以讨论。另外,在关注热点的同时,我们也会选择那些尚未被普遍关注但处于文艺发展前沿的主题,比如“当前文化语境中的文风问题”“现代主义思潮再反思”“‘底层叙事’与新型批评的可能性”等几期论坛,都是针对当前文艺思潮中的深层次问题进行讨论,试图在理论上做出探索与创新。

“青年文艺论坛”的组织与举办形式也颇富新意。在每期讨论之前,我们会做这些准备:第一,根据文艺发展的现况精心选择主题;第二,物色在相关研究领域富有创见的青年学者担任主持人、主讲人;第三,搜集相关学术资料与评论文章,通过网络群发给论坛的所有参与者,使大家提前有所准备。这些措施为提高论坛的学术质量提供了保证。在讨论形式上,我们发展出一种“专题发言+圆桌式讨论”的方法,论坛一般分为上下两个半场,上半场是主讲人的专业解读,下半场则是所有与会者的自由讨论。在讨论中,有思想、观点的商榷和交锋,也有跨学科、多角度的交流互动,逐渐形成了一种既严肃认真又平等开放的学术氛围。每次论坛结束,我们将发言录音整理后,请发言人审阅,编校印成内部资料,以供业内交流。这样的学术组织与讨论形式,构建了一个适合学术规律,特别是适合成长中的青年学人的思想特点的机制和平台,在重视思想导向的前提下,注意调动青年人活跃的、创造性的思维。在这方面,“青年文艺论坛”进行了一种有益的尝试,因而在青年学者中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

“青年文艺论坛”在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各方面的肯定和鼓励。中国艺术研究院的领导始终对论坛给予有力的支持和指导。文化部、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和文艺界、学术界的名师宿儒也十分关心论坛的成长和发展。《红旗文稿》三次转载了“青年文艺论坛”的发言,《中国文化报》、《中国艺术报》、《工人日报》、《新华每日电讯》、《文汇报》等多次报道论坛讨论的主题,刊发了讨论者的文章,《文艺理论与批评》、《南方文坛》、《文艺新观察》、《诗群落》、《艺术手册》、《今天》等学术刊物也刊载了“青年文艺论坛”的座谈内容。特别是,一些耄耋之年、德高望重的文艺界老前辈也十分关心论坛的健康发展,不但仔细阅读论坛发言记录,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向论坛提出珍贵的意见和建议。

进入2013年下半年,“青年文艺论坛”又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以论坛成果为基础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重点课题《中国当前文艺热点与前沿问题研究》获得立项,体现了国家有关部门及课题评委会对论坛的充分肯定;“青年文艺论坛”将与河北教育出版社合作,持续推出“青年文艺论坛”的年度文集;2013年11月,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领导支持下将举办“第一届全国青年文艺论坛”,这是在“青年文艺论坛”原有基础上的拓展,届时我们将邀请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学者与评论家,围绕“转型年代、青年与中国故事”这一总议题展开为期两天的讨论。

在最近召开的全国青年作家创作会议上,刘奇葆同志强调要“焕发青春正能量,抒写文学新梦想”,指出“要重视文学批评,积极健康地开展文学批评,敢于讲真话、建诤言,褒优贬劣、激浊扬清,形成良好的批评风气”。“青年文艺论坛”将沿着这一方向发展,努力成为一个稳定的、具有全国性影响和品牌的评论机制和平台,为此我们将继续付出心血与努力。我们期待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同时也将继续为社会奉上我们的礼物,那就是来自青年人的新颖独特的思考、朝气蓬勃的声音!

附录:“青年文艺论坛”往期主题

第一期:当代文艺批评的现状与前沿问题(2011年6月28日)

第二期:“底层叙事”与新型批评的可能性(2011年7月20日)

第三期:新世纪中国电影的“ 繁荣”与忧思(2011年8月18日)

第四期:流行音乐:我们的体验与反思(2011年9月22日)

第五期:日常生活美学:理论、经验与反思(2011年10月27日)

第六期:我们的时代及其文学表现——与著名作家座谈(2011年11月24日)

第七期:艺术史:观念与方法(2011年12月28日)

第八期:《金陵十三钗》:从小说到电影(2012年1月12日)

第九期:“春晚”30年:我们的记忆与反思(2012年2月16日)

第十期:消费文化时代的四大古典名著(2012年3月15日)

第十一期:武侠:小说与电影中的传奇世界(2012年4月25日)

第十二期:多重视野下的《甄嬛传》(2012年5月24日)

第十三期:中国“新诗”的现状与前景(2012年6月21日)

第十四期:当代文学的代际更迭与当下学术格局的反思(2012年7月12日)

第十五期:红色题材影视剧的传承与新变(2012年8月30日)

第十六期:《白鹿原》:如何讲述中国故事(2012年9月20日)

第十七期: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2012年10月18日)

第十八期:“中国风”向哪里吹:当代艺术文化中的中国元素(2012年11月21日)

第十九期:《一九四二》:历史及其叙述方式(2012年12月13日)

第二十期:当前文化语境中的文风问题(2013年1月24日)

第二十一期:现代主义思潮再反思(2013年2月28日)

第二十二期:《归来》: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2013年3月21日)

第二十三期:新工人艺术团:创作与实践(2013年4月25日)

第二十四期:青年亚文化与当代社会思潮(2013年5月16日)

第二十五期:当代大众文化中的美国想象(2013年6月20日)

第二十六期:新视野中的世界与文学——青年作家座谈会(2013年7月4日)

第二十七期:“窃听故事”与意识形态的表述——以影视作品为中心(2013年8月22日)

第二十八期:娱乐文化的形式变迁与时代内涵(2013年9月26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