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游客 登录 注册 搜索
背景:
阅读新闻

范琳琳:桦树皮工艺品制作技艺田野调查——以阿里河镇和敖鲁古雅乡为例

[日期:2013-05-09] 来源: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  作者:范琳琳 [字体: ]

桦树皮工艺品制作技艺田野调查

——以阿里河镇和敖鲁古雅乡为例

范琳琳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0)

摘 要: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简称三少民族。他们长期以狩猎、畜牧为生,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孕育和创造了具有鲜明山林特色的桦树皮文化。桦树皮制品的使用范围,从日常生活用品到狩猎生产用品,无处不在。如今,随着三少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桦树皮制品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演变发展为桦树皮工艺品。笔者于2012年8月,就桦树皮工艺品的制作方法等问题赴内蒙古牙克石市的阿里河镇(鄂伦春族自治旗)进行田野调查,深入了解桦树皮工艺品的制作技艺,并近距离感受了古老淳朴的桦树皮文化。

关键词:桦树皮文化;工艺品;工艺流程;田野调查;民间艺术

桦树皮制品产生的年代久远,一直延续到了今天。生活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的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简称三少民族。他们长期以狩猎、畜牧为生,由于自然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孕育和创造了具有鲜明山林特色的桦树皮文化艺术。作为中国北方游猎民族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三少民族,生活在群山峻岭的森林之中,从森林中获取他们日常生产生活必需的资料。由于流动性大等原因,诸如瓷器和陶器等器物易碎且不易携带。桦树皮制品则不同,猎民们随时随地可以就地取材,剥取树皮制作成器,而且,桦树皮器物不怕磕碰,不易损坏,与他们的游猎生产生活方式相适应。因此,桦树皮制品一直在北方游猎民族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体现了森林狩猎民族的文化特色。

一、>桦树皮制品的历史溯源>

>白桦树盛产于我国东北的大、小兴安岭、长白山等地区,分布范围广,对高纬度高寒地区的适应性强。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民众生活在内蒙古东部的大兴安岭林区,大自然给他们带来丰富的桦树皮资源,他们并没有辜负自然环境赋予他们的礼物,一直利用桦树皮制作各种生活生产工具,至今他们传承发展的制作桦树皮器具的手艺已经达到日臻完善的程度。

桦树皮制品产生年代久远,“1963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工作队在黑龙江省镜泊湖南端的莺歌岭地区原始遗迹发掘中,曾在一号房子内出土了一件桦树皮器物遗存。据碳14测定结果表明为距今三千年前的文化遗存,这是目前在中国北方考古发掘中,发现年代最为久远的桦树皮文化遗存。” [1](21)>可见,早在3000年前,生活在北方的少数民族就已经开始制作和使用桦树皮制品。桦树皮制品不仅应用在日常生活器具上,连游猎民族的狩猎器具也是用桦树皮制作的。

1998年在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谢尔塔拉1号墓发掘中发现两件桦树皮制品:桦树皮制箭箙一件和桦树皮鞍垫一件,经碳14检测,相对年代确定为公元九世纪左右,距今约1200多年。宋史中也曾有记载“天纲称:上项带,国言谓之‘兔鹘’,皆其故主冠颜守绪常服之物也。碾玉巾环一,桦皮龙饰角弓一,金龙环刀一,红纻丝靠枕一,佩玉大环一,皆非臣庶服用之物。” [2](2951)>更有用桦树皮制作船只用于捕鱼,在以狩猎捕鱼为生的少数民族中狩猎用具是极为重要的,而这些用具也都是以桦树皮制作的,足可见桦树皮在三少民族的生活中有着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位置。(见图1)狩猎民族不仅仅用桦树皮制作生活和狩猎器具,甚至连房屋也都是用桦树皮制作的,《隋书》和《北史》中记载“又北行千里至钵室韦,依胡布山而住,人众多北室韦,不知为几部落。用桦皮盖屋,其余同北室韦。” [3](1705)>《龙沙纪略》中简以概之曰“鄂伦春地宜桦,冠履器具,庐帐舟渡,皆以桦皮为之。”>(见图2)桦树皮制品在北方游猎民族生活中使用非常广泛。 桦树皮的应用范围之广足以说明桦树皮文化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中拥有非常高的地位,是三少民族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今天,桦树皮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保留下来,并发展成为桦树皮工艺品,使得这门手艺得以继续流传和发展,桦树皮制品种类非常丰富,且造型美观经久耐用。如今,三少民族不再以传统游猎为生并且逐渐融入了现代社会生活中,桦树皮器具失去其与狩猎相适应的特殊实用性,物美价廉的生活用品种类繁多,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逐渐不再依赖桦树皮制品。“随着桦树皮制品使用功能的丧失,桦树皮文化从普遍性过度到工艺性和专业性是必然的。” [4](123)>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和旅游业的发展,使得猎民们世代传承下来的桦树皮制品技艺得以突破,三少民族以此为业者不少,制作出的桦树皮工艺品颇受游客们的喜爱,也使桦树皮文化得以继续流传下去。在这样的背景下,桦树皮工艺品应运而生。

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优越的同时对精神生活也有了更高的追求,旅游业的发展可以说是进一步促进了桦树皮文化的发展。桦树皮工艺品不仅仅是北方林区的特色工艺品,它所包含的桦树皮文化与传统的农耕陶瓷器文化并行发展,从狩猎民族的特殊性可以看到与农耕文化间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性正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二、桦树皮工艺品制作的工艺流程>

(一)桦树皮工艺品的制作材料

桦树皮具有很强的韧性,极易剪裁而且成张成片,非常便于制作成器,一块树皮能揭很多层,质地光滑、易雕刻。制成的器皿具有轻便、易携带、不易破碎且具有良好的防水、抗腐蚀性等特点。三少民族的祖辈们,用桦树皮器具盛放食物,采集野果野菜,具有良好的保鲜功能。剥树皮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直接在树上剥取,另一种是将树木采伐后剥取,前一种更加有利于环保。我们先来看看第一种剥树皮的方法:选取粗壮、挺直、光滑的一段树干,用刀子在上下两端各划开半圈口子,然后再沿上下两口两侧各划一刀,用双手将桦树皮沿水平方向慢慢揭下,剥下的是整张长方形桦树皮。这种剥桦树皮的方法,对桦树本身伤害很小。但是,现在剥树皮都不用这种方法。现在所用的剥树皮的方法是机械方法,即:将白桦树用切割机截成50cm长的木段,用篾刀沿垂直方向切开一个豁口,掀起桦树皮的一侧然后沿水平方向剥下整张树皮。剥树皮时要选择粗壮挺直而又光滑的桦树,桦树顶部以下一米、根部以上一米不能使用,因为这样的树皮韧度达不到制作桦树皮工艺品的要求。这种机械切割的方法,从树木生长的角度考虑,对树木会造成一些伤害。

(二)桦树皮工艺品的制作工具

现代技术的发展,使得桦树皮工艺品的制作工具也越来越丰富,从传统的刀、兽筋线、兽骨发展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制作工具,不胜枚举。笔者在田野调查中看到的桦树皮工艺品的制作工具,多是现代工具,也有少数兽筋线和兽骨刀等传统工具。制作桦树皮工艺品的现代手工工具,大致上可分为制作工具和装饰工具两种。制作工具有刻刀、剪刀、刀、锤子、铁质直尺、直角铁尺、缝线、木板等(见图3);装饰工具有尖头的兽骨(传统工具)、各种花型冲子(见图4)、锥子、刻刀、毛笔、电烙铁等。由于现代工具在制作和装饰桦树皮工艺品时更加方便,因此使用较多。因为有了工具的革新,使得桦树皮工艺品的种类和装饰方法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发展,比如桦树皮画的制作工艺,就是近些年才发展的新的桦树皮工艺品种类。

(三)桦树皮盒制作过程

从一个桦树皮盒制作中展现出的常见桦树皮制品的工艺过程。

桦树皮盒是典型的三少民族生活用品,作为游猎民族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族民众,他们在山林中采集野果、储存食物等,都要用桦树皮盒,其造型美观结实耐用。桦树皮盒制作简单,也是最常见的一种桦树皮工艺品。桦树皮盒分为盒盖、盒身、盒底三个部分。盒身分为内胎和外胎,内胎用来支撑盒身并与盒盖相契合,外胎用来与盒底缝合,装饰图案也是在外胎上绘制。笔者于2012年8月22日到内蒙古自治区海拉尔市阿里河镇桦树皮制作艺人杜丽师傅家中,向达斡尔族民间艺人杜丽师傅和鄂伦春民间艺人涂秀珍师傅学习了桦树皮盒的具体制作方法,并就桦树皮盒的制作及其它桦树皮制品的工艺流程,对两位师傅进行了采访。

材料的处理很有讲究,刚刚刨下的桦树皮含有水分,质地柔软,可以直接使用,但是放置一段时间的桦树皮因水分蒸发而变脆,弯折时会断裂,不易于制作,需要经过一定的处理才能使用。处理树皮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为了防止桦树皮变形的蒸煮法。首先要将其打成捆,放入加入清水的锅中。由于桦树皮质地较轻,为了确保桦树皮完全浸在水中,要用重物将其压住。大火开锅,然后调小火煮十二小时,使水温保持在100℃左右。树皮煮好后放在一边晾干待用,蒸煮之后的桦树皮质地柔软具有较强的韧性,经久耐用。但蒸煮过后的桦树皮颜色会比新鲜的桦树皮颜色深,失去了桦树皮原有的色泽。另一种处理树皮的方法是常温处理法,这种处理方法虽耗时但能够保持桦树皮原有的金黄色。将树皮整张放进装有常温水的容器里,要注意的是容器要够大,能将桦树皮完全浸入水中,要用重物压住,这样泡的时间一般为36到48小时,室内常温要保持在20℃左右,时间过短或者温度过低都会导致造型时由于韧度不够使树皮断裂,不易成型。现代工艺品一般要求其颜色鲜亮,所以现在常温处理法更加普遍。笔者此次采访的杜丽师傅使用的就是常温处理法。

剪裁的功夫也很重要,拿到处理过的桦树皮首先要开始剪裁适合的尺寸。剪裁工具一般用剪刀、刻刀或刀,还需要测量工具直角铁尺、铁质直尺,这时的桦树皮较厚,裁剪起来容易出错造成材料的浪费,先用铅笔在桦树皮上轻轻地画一个痕迹然后用剪刀裁剪,再用刻刀和刀裁下毛边。按照设计好的桦树皮尺寸剪好两块长方形的桦树皮用来做内胎,一般来说内胎是由两块桦树皮拼接到一起制成,这是为了增加盒身的支撑力,使其结实耐用。

剪裁外胎与内胎的方法基本相同,剪裁外胎时,要大于内胎长度0.5cm,高度低于内胎1cm,这样制作出来的桦树皮盒更美观更有层次感。最后是剪裁盒底和盒盖,按照盒身的尺寸,裁出五个半径比盒身的半径长一厘米的圆形桦树皮和两个两厘米宽的桦树皮条,桦树皮条的长度不能短于内胎的长度。接下来是修整,即:修整树皮表面,将有树疤的地方用刀子削平整,这样不仅增加美观性,而且制作时使两层树皮之间缝隙变小更容易贴合。在削树疤时要注意方向和力度,不要将桦树皮削得过薄,或者全部削掉以免造成材料的浪费。需要注意的是,剥外层树皮时要顺着树皮的纹路一层一层地剥,否则会出现薄厚不均的情况,更不要剥得过多,使做出的成品失去桦树皮工艺品的厚重感。

最后的装饰环节是最能展现民间艺人手艺的步骤,早期的猎民们,多以兽骨做成尖状器后,直接在桦树皮上划刻出纹饰。今天三少民族的民间艺人,则是将他们特殊的装饰方式和装饰纹样表现在桦树皮制品上,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现代的装饰技法更加多样,主要有点刺花、刻花、镂空、画染、烫烙和拼贴等。

笔者最感兴趣的是点刺花纹技术,就是用带有锋利尖头的工具,在桦树皮表面刺出图案。传统方式是用锋利的兽骨,点刺出需要的装饰图案(见图7)。

如今制作桦树皮工艺品的工具更加丰富,锥子花型种类繁多,在制作上也更加容易操作,人们现在已很少用兽骨类工具来点刺图案了(见图8)。

在采访过程中,笔者还注意到了咬合纹的装饰合成方法。咬合纹既是装饰图案又是技术手段,是中国北方地区早期的游猎民族制作桦树皮制品时,最擅长的的组合技法之一。在过去狩猎部落制作桦树皮制品时,通常是用兽筋制成的绳子来缝合桦树皮盒,显得异常牢固耐用。今天,野生动物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因此,兽筋线等材料已不多见了。

如今制作桦树皮手工艺品的民间艺人们采用插接粘合的方法,替代了兽筋线等制作材料。
根据剪裁的图案不同,咬合纹的形式也有所不同,这样既节约了兽筋缝线,又能够将桦树皮盒的各个部件稳固地连接起来,且造形美观(见图9、图10)。 合成就是收尾工作了,将桦树皮盒组合成器的方法有两种:缝合和粘合。缝合工具主要有锥子、缝针、塑料线或鱼线、钩针等;粘合的工具有刷子和胶水等。缝合的器物更加结实耐用,而且没有异味,制作出的桦树皮盒可以装食物,粘合的更适合做首饰盒等较精致不宜缝合的工艺品,这两种方法也可以结合使用。

桦树皮盒的制作技艺,大致代表了桦树皮制品的一般工艺流程。

三、桦树皮制品的艺术特色与保护传承>

桦树皮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他们以草木花卉驯鹿等各种自然物作为纹饰图案的主要题材,使他们的桦树皮手工艺品独具特色,从而显示出其审美意识。现在虽然桦树皮制品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用性功能,但游猎民族手工制品纯朴的美感,还是震撼着我们,民间艺人们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和对美的感受融入到作品中,不仅制作出精美的桦树皮工艺品,而且赋予其艺术价值,集中体现了游猎民族自然、朴实、实用的审美追求。

据笔者调查,在内蒙古自治区根河市的敖鲁古雅乡,有桦树皮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于黎老师(鄂温克族),但在鄂伦春自治旗并没有这样具有传承性的艺人,却几乎人人都会一些制作技艺。基本是有人愿意学,找到老艺人就会教,并没有形成一定的体系,制作过程和技艺也都因老艺人的习惯而各异。笔者在向民间艺人杜丽师傅学习桦树皮手工艺品的制作时,曾问过她有没有将这些技艺传承下去的想法。她说“这门手艺谁跟我学我都教,桦树皮韧性好,挺容易做东西的,但是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跟我学了。做这东西费工夫,还卖不了多少钱,我这是做了这么多年了真的放不下了,我也不能逼着别人跟我学这个。”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有它的优势也有不足,手工艺人虽然都没有正式收徒弟,但因技艺简单易操作都不藏私,使得大量的人能够快速地学会部分技艺,这门技艺流传更加广泛。不足之处就是没有系统的教授就没有系统的学习,鄂伦春自治旗的手工艺者虽然基本都会一些桦树皮的制作技艺,但并不精于此道,制作出的工艺品也都不是较为上乘的艺术品,仅限于制作些简单的桦树皮制品作为旅游纪念品出售,价格低廉,质地粗糙,并不利于桦树皮文化的宣传。

桦树皮的制作技艺并不是某一个民族的,而应该属于北方山林游猎民族所共有,现在被列为非遗已经迈出了保护这门技艺的第一步,但是传承人的单一性、单民族性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的。“人们对这种独特文化的民族性价值缺乏足够的重视,民族内部未形成传统的发展体系,取而代之的是与传统文化渐行渐远。”有必要在三少民族的聚居地确立更多能够全面熟练掌握桦树皮工艺的艺人,以他们为中心去传播更加地道的桦树皮文化。[5](123)>杜丽师傅曾说,现在了解桦树皮文化的人并不多。对这种文化不了解造成了人们对桦树皮工艺品只是放在了旅游纪念品的层面上,没有看到这样一个工艺品所承载的历史文化,那么它的价值就无从体现了。在现代生活中有更多其他材质的东西可以替代桦树皮制品,如果没有历史和文化的附加价值,桦树皮工艺品对于任何人都仅仅是个简单的物品。

笔者以为,仅就桦树皮手工艺品这一非遗项目而言,目前的保护传承情况并不理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播工作怎样有序地进行,并维持可持续发展,是我们每一个研究者面临的挑战。

注 释:

①桦树皮制作技艺为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地区及单位: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申报类别:传统手工技艺;编号:Ⅷ—83;批准时间:2006年。

②(清)方式济撰《龙沙纪略·一卷》,见《钦定四库全书·史部·龙沙纪略》,内阁中书方维甸家藏本.

参考文献:

[1]鄂晓楠,鄂苏日台.使鹿部落民俗艺术[M].呼和浩特: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11.

[2]脱脱等撰.宋史·卷一百五十四志第一百七舆服六[M].北京:中华书局,1977.[3](唐)魏征等.隋书·室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3.(唐)李延寿.北史·室韦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4.

[4]张帆.鄂伦春族桦树皮制品的制作与分类[J].黑龙江民族丛刊(双月刊),2006(1).

Field Investigation of Birchen Skin Handicraft Manufacture Technique>

——A case study of Alihe Town and Aoluguya Township

FAN Lin-lin

( Inner Mongolia Art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Hohhot 010010 )

Abstract:>Living in Greater Khingan forest area of Inner Mongolia, Ewenki, Daur and Oroqen have been referred to as the three minorities. They have been taking hunting, animal husbandry for a living,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conceived and created the birch bark culture with a distinct characteristic of the forest. The birchen skin products from daily necessities to hunting and production supplies are everywhere. Now, with the production and lifestyle changes of the three minorities, birchenskin products have not disappeared, but developed toward birchen skin handicraft. In August 2012, the author made the field survey on the issue of birchen skin handicraft production method in Inner Mongolia Yakeshi City ( ALI Oroqen Autonomous Banner ), got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of birchen skin handicraft, and closely learned about the ancient and simple honorable birch bark culture.

Key words: >Hainan; Li; Pao; the original float; container.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lixj | 阅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热门评论